韦兰芬,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美学博士,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亚洲文化基金会(ACC)奖学金获得者。2003年起,活跃在中国重大文化项目一线,参与了21世纪以来国家很好文化盛事的艺术制作管理,包括北京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60周年国庆天安门庆祝活动文艺演出、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现任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10余年来,以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制作人”的角色,制作歌剧、话剧、舞剧、音乐剧等世界经典、中国原创作品近90部。
一本由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人写给大家的歌剧答案之书,是从文本到剧场,兼具学术与实践双重视野的难得之作。
本书面向可能走进歌剧院的每一个读者,以作者本人丰富的歌剧观演、制作经验为基础,以戏剧“情境”理论为依托,以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对象,解答“什么是歌剧”、“当我们观看歌剧时,我们看什么”、“瓦格纳的‘乐剧’创举何如”等话题,力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越过屏障,为读者畅通欣赏歌剧、理解歌剧的路径,进而带我们领略这一综合性剧场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韦兰芬,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美学博士,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亚洲文化基金会(ACC)奖学金获得者。2003年起,活跃在中国重大文化项目一线,参与了21世纪以来国家很好文化盛事的艺术制作管理,包括北京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60周年国庆天安门庆祝活动文艺演出、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现任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10余年来,以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制作人”的角色,制作歌剧、话剧、舞剧、音乐剧等世界经典、中国原创作品近90部。
¡ 一本关于歌剧艺术的答案之书
“歌剧和音乐剧是一回事吗?”“剧情怎么这么狗血?”“怎么还没到那首经典曲目?”如果你也曾产生类似的念头,那么本书将为你答疑解惑,带你深入了解歌剧及其本体。
¡ 更适合中国观众的歌剧观演指南
关于歌剧和歌剧赏析,你大概没有读到过这样一本书——其作者既是歌剧爱好者,也是戏剧美学博士,还是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人。三重体验与视角的交织,使得本书堪称更适合中国观众的观演指南。
¡ 瓦格纳及其“乐剧”跨越时空的知音之书
借由“无终旋律”“主导动机”等手段,瓦格纳营造了何种情境,一百多年来始终让“指环迷”为之痴狂?反叛传统、饱受争议的“乐剧”因何成为整体的、未来的艺术作品?本书也是与“指环迷”对话的津梁,可借此觅得知音。
¡ 余华、谭霈生、陈其钢推荐阅读。
32K方脊精装,典雅便携。
歌剧是音乐的戏剧,是 以音乐为核心,融合了音乐 、唱词以及综合舞台美术呈 现,由演员表演出来的戏剧 。在歌剧院舞台布景搭建起 的有形空间里,在音乐的指 引下,布景、灯光、视频等 所有舞台美术综合手段与演 员的表演一起移步换形—— 它们也是音乐的另一种表达 ,是看得见的音乐。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 符的排列、节奏的推进以及 旋律的发展,都是在时间的 流动中展开的。音乐也是空 间的艺术,音乐语言建构出 的那个看不见的空间,令人 浮想联翩…… 歌剧常常在突如其来的 变化中戛然而止,但我们却 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因为歌 剧最为核心的要素,也是它 自给自足的养分。歌剧中的 音乐不仅仅是戏剧剧情的背 景或装饰,更是情感的载体 。因着音乐的绝对主导,唱 词中的情感可能会被无限放 大,人物所有的细微感受进 而显得更为丰满且富有意味 。音乐的力量使得歌剧能够 超脱于戏剧常规的叙述与逻 辑框架,抵达情感的深处。 有时可能只是急促的节奏或 高亢的音调,但它们与人物 的情感、情绪及戏剧事件的 走向紧密相连,瞬间传递出 人物内心的复杂与多变。随 着音乐、唱词在戏剧中的搅 动,演员的表演与舞台视觉 的变化交相呼应,一个个激 动人心的、来自情感冲击的 瞬时体验不断叠加,以迅雷 不及掩耳之势,将角色所面 临的矛盾、挣扎与冲突一览 无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令 观众第一时间直接地接受了 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果。 就好像《拉美莫尔的露琪亚 》中那段华丽的花腔女高音 咏叹调《发疯的新娘》,一 直是女高音在音乐会上用于 炫技的保留曲目,可唯有在 歌剧现场观演的观众,才会 对露琪亚的悲剧人生不自禁 喟然长叹…… 作为观看歌剧的主体, 观众从来都不仅仅是旁观者 。在剧场里看歌剧是观众自 由的选择。观众可以自由地 沉浸,而不是被动接受经主 观镜头选择后给予的某个结 果;观众有权将自己的注意 力投放于舞台呈现出来的任 何一个部分或者它们的全部 ;观众在歌剧院有形与无形 的空间中穿行,可能看到虚 拟人物的局限,也可能借此 反观自己真实人生无可跳脱 的必然。观众在歌剧中的参 与,与其说是获得审美满足 的过程,不如说是将个人情 感与思想、心灵与智慧投射 进歌剧中的神魂相交。 《指环》中的齐格弗里 德,也可以看作是瓦格纳年 轻时的自我投射,瓦格纳赋 予他超于常人的能力和无以 复加的、极致的自由,让齐 格弗里德只按照自己的直觉 与本能行事。齐格弗里德对 外部复杂世界的无知让他无 法察觉身边的危险,最终导 致了他悲剧的必然。他的悲 剧又何尝不似我们困顿于自 我生长,解不开内部世界与 外部世界的连接,进而被历 史车轮碾压的宿命? 时间与空间的交叠,有 形与无形的交融,多维度纵 横交错所带来的共时体验, 便是歌剧的情境。它的丰富 ,让我们有更多的可能看到 人类情感与理性之间那条充 满张力的道路。 前言 歌剧传入中国的历史可 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清朝末 年,那时多是西方歌剧公司 来中国巡演莫扎特、多尼采 蒂等古典时期歌剧名家的经 典歌剧。中国创排西方经典 歌剧始自20世纪50年代, 而中国观众得以有机会经常 观演西方歌剧,是在国家大 剧院开幕之后。2008年3月 ,国家大剧院版普契尼歌剧 《图兰朵》首演,此后50多 部西方经典歌剧被系统地、 有规律地搬上大剧院的舞台 。我借工作的近水楼台,多 次观摩这些长演不衰的经典 歌剧。通过观摩歌剧演出的 现场,我注意到,中国观众 在欣赏西方歌剧时,会像欣 赏话剧作品一样,放大脚本 的作用,也常听到关于“西 方歌剧的剧情怎么这么狗血 ”的评论;与此同时,也不 乏经常欣赏交响音乐会的观 众转道来看歌剧,他们整个 晚上就为等到剧中那几段最 经典、最广为流传的咏叹调 ,等着高喊“Encore”的那一 时刻,他们希望指挥家和歌 唱家能够停下来,将这些好 听的咏叹调再次返场演唱。 诸如这些观演歌剧的反应, 一定程度源自观众对歌剧艺 术本体的特质了解不够,本 能地将歌剧艺术与自身所熟 悉的艺术门类做了连接。 通过对歌剧艺术本体的 特质以及对西方歌剧四百多 年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分 析,就可发现,进一步掌握 歌剧艺术中音乐、脚本与戏 剧的关系,厘清歌剧与西方 音乐、戏剧文化传统的连接 方式,有助于找到西方歌剧 审美的基本坐标。既不能放 大对歌剧脚本的期待,从独 立戏剧作品的高度去品鉴, 也不能因噎废食,认为“歌 剧中音乐是核心,脚本可以 是次要的”,从而忽略脚本 对戏剧情境所起到的画龙点 睛的作用。 歌剧艺术中音乐、脚本 与戏剧的关系,并不是一个 恒定值。西方歌剧史上,不 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下的 创作者,在这个方面的探索 与实践从未停歇:从巴洛克 时期的蒙特威尔第到格鲁克 、古典时期的莫扎特,再到 歌剧创作高峰时期—浪漫主 义时期的威尔第、比才、柴 可夫斯基、瓦格纳等。最突 出的是瓦格纳,他在肯定了 格鲁克、莫扎特对歌剧的贡 献的前提下,对传统的歌剧 进行
序一(陈其钢)
序二(谭霈生)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歌剧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歌剧的定义与边界
第二节 歌剧的脚本、音乐与戏剧
第二章 歌剧中情境的定位
第一节 戏剧情境理论研究
第二节 情境与动作
第三节 情境与冲突
第四节 情境与演员表演、观众观演
第三章 瓦格纳歌剧《指环》分析
第一节 瓦格纳歌剧美学观
第二节 《指环》作品分析
第三节 作为剧场艺术的《指环》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作者歌剧制作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