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真理的火炬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把这句话印在他的书的扉页上,作为现代物理的指导思想及最高美学原则。笔者认为,它也应该是我们学习、研究数学的指导思想。
评判科学的价值有两个标准:实用与审美。如果只注重实用,忽视美学价值,如学几何只因为考试,而不是因为它有趣,会让学几何变得枯燥乏味。这与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背道而驰。
现代科学的源头在古希腊。“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柏拉图学园门口牌子上的这句话反映了古希腊人的一种信念:一个人应该有严格的逻辑训练。古希腊人最了不起的成就,当属被称为“几何之父”的欧几里得撰写的《几何原本》,这部理性科学的经典,“没有专为国王铺设大路”,却为人类建立了第一个演绎公理体系,被认为是现代科学得以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2000多年来,无数数学家、哲学家、科学家都从中获得深刻启示。
17世纪,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利用欧几里得的公理化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科学体系;在西方有巨大影响的康德哲学体系,更是以《几何原本》为基础。爱因斯坦说:“世界第一次目睹了一个逻辑体系的奇迹,这个逻辑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进,以至它的每一个命题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我这里说的是欧几里得几何。”
数学大师丘成桐说,他的数学生涯是从中学二年级学习平面几何开始的。他说:“第一次接触到简洁优雅的几何定理,使我赞叹几何的美丽。”他还说:“平面几何所提供的不单是漂亮而重要的几何定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在中学期间唯一的逻辑训练,是每一个年轻人所必需的知识。平面几何也提供了欣赏数学美的机会。”
几何最初的含义是“丈量世界”,但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它的含义包罗万象,可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行机制,无论是2000多年前尼罗河两岸的土地丈量,还是现在的高铁、物联网、星链计划、人工智能,它们背后都有几何的身影。它的思想、原理、精神……无不显示着它的实用与美丽。历史留下的都是大浪淘沙的结果,“淘尽污泥始见金”。我们生活在一个生机勃勃、色彩斑斓、充满魅力的“几何世界”。
几何之美美在简洁。一个公式:a2 b2=c2,揭示了所有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不论这个直角三角形长成什么样,以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总是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这种简洁表现为它的抽象、概括、统一、完备。
几何之美美在和谐。一个长宽之比等于的长方形,如果以短边为边长,截去一个正方形,剩下的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也是;如果以长边为边长,在形外再作一个正方形,其与原长方形构成的新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也是。这种“再生性”不仅仅体现在其形式上的对称与和谐,把这些正方形的边长排成一列数,它们竟与自然界中树枝的生长、菠萝的鳞片组成的螺旋线、向日葵花盘中花籽的排列等,也有着内在的联系!
几何之美美在奇异。几何多面体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但对于(单连通面组成的)简单多面体,其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始终有V-E F=2的关系。还有五心定理、费马点、西姆松线、九点圆……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美得奇特而令人惊异!在几何这个大花园里,这样的珍宝俯拾即是。
《数学之美》的作者吴军说:“数学的妙处还在于好的方法,常常是最简单明了的方法。”“整个信息论的基础就是数学。”“我们天天用的产品和技术,背后都有支持它们的数学基础。”
因此也可以说,几何之美还表现为:方法之美、思维之美和应用之美!
几何之美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它是那么神奇、迷人,令人神往,让人痴迷。许多经典名题,历经数千年仍熠熠生辉,吸引无数痴迷者乐此不疲地解谜,为之献出毕生精力。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乱兵之手,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竟是:“不要弄坏我的圆!”
英国数学家威廉·山克斯穷其一生,算出π的值到小数点后708位,尽管第528位以后有误,但他的成就、他的精神,仍然是巴黎发现宫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数学王子高斯,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正十七边形,表明他对他18岁时的发现——尺规作正十七边形,是多么珍爱……
数学的发展,正是人们追求数学之美的结晶。
人类的探索没有止步,欣喜的是,我国新版“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数学美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感受、体验、欣赏数学之美,更要挖掘、探索、创造数学之美,认识数学的审美价值,推动数学的发展,以丰富人生并造福社会!
温馨提示:本书所涉及的相关资源已上传到百度网盘,供读者下载。请读者关注封底“博雅读书社”微信公众号,输入图书77页的资源下载码,根据提示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