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自序
—我们的书
我是在2006 年进入知识产权行业并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那是一个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职能比现在要模糊得多的年代,所以在从业的前几年,我对于“知识产权怎么做才有用”“什么是专利运营”之类的问题总是感到很困惑。这样的困惑并没有随着时间慢慢消退,反而在我2011 年进入腾讯后进一步增强,一方面,从硬件领域切换到互联网领域让我面临技术领域的再学习;另一方面,互联网专利的一系列方法论都处于变化与摸索的过程中,并没有一针见血的现成模式可以直接学习。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16 年,我开始创立智圈知识产权,并得以接触不同的创业者、商业模式、产品创新方法。我忽然发现,如果产品不一样,商业模式不一样,那知识产权作用于“产品”和对公司所起的作用,肯定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包括刘光华、付饶、王宗鹏、罗伟欢、胡海斌在内的很多同行好友,随着各自工作能力的精进,也开始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并以不同的方式输出自己对于知识产权的经验与见解,阅读他们的文章或与他们交流沟通,总是能帮助我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并增强对行业的理解。
2016 年10 月国庆节假期的一天,我忽然有一个想法,就是出版一本知识产权行业的实务书,但书的内容应不局限于自己的经验,而是把身边从业已经十年左右(甚至更长)的兄弟姐妹们的经验汇合起来,集结成书。因为每个人所处公司不同、产品不同、经历也不尽相同,角度的多样化却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
发与思考,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把这个想法跟当时尚未谋面的柯晓鹏师兄在微信上简单交流了一下,没想到柯总迅速回应表示支持,于是就有了《IP 之道:30 家国内一线创新公司的知识产权是如何运营的》(以下称《IP 之道1》)在2017 年10 月的出版。出于组织上的便利,《IP 之道1》的作者群和我与柯总一样,都曾经服务过富士康,这个在行业发展历程中曾经走出上千位知识产权从业者的地方,也是行业内口口相传的知识产权“黄埔军校”。
得幸于作者群在业界的口碑和熟人间的相互推荐,《IP 之道1》成为2018 年知识产权的热门书籍,印刷三次,累计售出上万册,截至目前,《IP 之道1》在豆瓣的评分为7.7 分,这对于一个相对“冷门”的行业而言,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IP 之道1》出版后,很多朋友私下会问我,你们的《IP 之道》会不会出下一版呀?
每逢这时,我都会说:“这要看我们有没有‘新东西’呀!“是的,在我看来,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最开始大家看不清它,接着有很多人加入一起商讨、争吵、辩论,慢慢形成了一套被
大部分人接受的方法论,也就开始清晰起来。而这个过程,又会随着“新东西”的加入,循环往复。知识产权行业的发展规律也一样,如果我们出版第二本《IP之道》,也要选择在思想碰撞最强烈的时候。
2020 年9 月,在一次与刘光华的电话交流中,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咱们这个行业,这几年发生了什么变化吗?静默了几秒钟,刘光华在电话那头深沉地说了一句:“还真有,比如我所在的互联网知识产权……”
光华兄侃侃而谈,而我则不断在心里盘算着:看来是时候出版我们的《IP 之道2》了……
如果说,在硬件领域,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权与运用都有比较统一和完善的认识,那么在互联网知识产权领域,旧的问题, 比如商业模式专利保护尚无非常清晰的定论;而新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技术保护、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应对等又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大家开始热烈地讨论这些问题。
庆幸的是,随着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创新在经营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也促使企业有更大的动力重视知识产权,而同时越来越多行业的有识之士也勇于站出来分享自己的实际经验与见解,比如我的朋友赵大武、杨淼、王长春等人。在我看来,这种“多元表达“将非常有利于行业的良
性发展,也将推动知识产权这个行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有了“新东西”,也就有了组织撰写的起心动念,除此之外,以下几个原因,也是推动我重新策划组织《IP 之道2:中国互联网企业知识产权实践集结》(以下简称《IP 之道2》)撰写的原动力。
第一,行业内经验的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
富士康作为知识产权“黄埔军校”在华南乃至全国范围,在知识产权管理及运营经验上曾经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对于行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现如今,无论是华为经验还是腾讯经验,都成了行业内竞相学习的对象。这种经验,在不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的前提下,随着IPR 和专利代理师的职业变迁会不断“滴漏”下去,如果能借着《IP 之道2》这个载体,加速这个过程,也算是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试想想,如果大量的知识产权从业者都能多少讲出一点富士康经验、华为经验、腾讯经验,那么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也就有了广泛而深厚的行业基础。
第二,我职业生涯的很多年都在追求向别人学习与取经,并且走过很多弯路,而现在这帮专家或者行业大咖就在身边,能满足我向他们请教的愿望。而回望年轻一代知识产权从业者,他们也许也正像我当年一样,处于野蛮成长或者摸爬滚打中,如果通过《IP 之道2》所组的这个“局”以及最终所输出的内容,能够帮
助到他们,那真是莫大的欣慰!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策划这本书,还是我个人在公众号上,或者在知乎平台上所作的回答,都是同一逻辑的产物。
第三,我喜欢交朋友,通过《IP 之道2》能够交到许多行业朋友,而通过与这些朋友的文字往来,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交流。《IP 之道1》可能是知识产权行业第一本大规模的集体之作了,这样的写作方
式很不传统,也远不是一些朋友所说的收集一下稿子就可以了那么简单。事实上,单就定基调、做选题、约稿催稿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更遑论要在内容上做到协调统一、在篇幅上尽量形成体系这样具体的操作了,这也是我们在策划和编撰的时候要想办法克服的困难点。因此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要特别感谢柯晓鹏师兄一以贯之的大力支持,也要特别感谢覃波同学,他加入编者团队后分担了我们很多的工作,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内容上看,我个人认为,《IP 之道1》和《IP 之道2》的一大特色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学究,二是信息密度高。不学究:它遵循了我们在早期策划的时候对本书定下的基调——重点不在于提供理论框架,而是注重实务。
信息密度高:它要求作者尽量做到“有料”。记得在最初发给作者的策划邮件中,我们就曾建议作者:一是用数据说话;二是至少举出一个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三是敢于发表个人的观点(即便不是主流的观点)。虽然在实际成书过程中未必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基本上遵循了这条原则。信息密度更为重要的一点,
则是对作者实际经验的严苛要求,即要求作者在知识产权某一细分领域有实操的经验,并且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观点。
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IP 之道1》是知识产权“黄埔军校”第一次集体经验输出,那么《IP 之道2》就力图打造成互联网知识产权领域第一次实践集结。即便如此,由于互联网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太快,本书的很多观点和见解主要并不依赖于理论——而更多来源于实践,因此,相信在内容上一定还存在一些有失偏颇和亟须改正之处,也期望本书的读者能够不吝赐教(关于本书的任何建议,都可通过我个人的公众号“炮老板”留言指出)。
《IP 之道1》从策划到最终出版经历了曲折的一年,没想到的是,《IP 之道2》从起心动念到出版同样经历了整整一年。时光匆匆,岁月荏苒,一代又一代的知识产权人在成长。最后,作为本书的策划和主编,我由衷地期待读者能从阅读中获得启发,并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为行业发光发热!
林炮勤
2021 年10 月
妖***Q 2021-12-14 18:30:48
这书圈里人看看还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