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首先是一门技术,然后才是一门艺术。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的联姻,使这种活动影像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电影得以正名。对任何一位学习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来说,有两个概念必定会谈及,一个是蒙太奇,另一个是长镜头。一百多年的世界电影发展史,似乎始终在这两个概念型构的阴阳八卦中此消彼长,而电影创作也一直在蒙太奇与长镜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缠中演进前行。 从电影诞生之日起,长镜头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当时电影创作处于滥觞阶段,电影的理论总结无人顾及。直到半个世纪之后,为了对抗蒙太奇理论的虚假浮夸,长镜头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才被正式提出。巴赞的《电影手册》作为纪实美学的主阵地,对电影和长镜头理论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长镜头理论的出现,对电影创作界和学术界来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发轫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成形于法国新浪潮,出彩于德国新电影,半个世纪以来,在全世界有无数拥趸,尤其对中国的一些导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影响,传统的长镜头理论不断面临各种威胁,理论学说也遭遇解构的危险。这一切都源于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胶片电影日薄西山、岌岌可危。建立在胶片时代的长镜头理论,越来越无法解释长镜头的发展现实。诸多电影研究者面对长镜头的理论危机,开始出现无所适从之感。马权威老师的《数字时代的长镜头嬗变研究》一书可谓是恰逢其时,从实践和理论角度解开了众多研究者的疑窦,对长镜头理论的历史现状、重构变革、美学思辨、创作转向等内容做了全方位的介绍和独到的分析,也为数字时代的影视创作找到了可行的门径。 曾经有人视数字技术为洪水猛兽,认为它的到来破坏了传统电影的美学特性,使胶片时代电影的艺术感被消解。这种观点明显过于狭隘,电影作为一种依靠技术存在的艺术,恰恰需要随技术的发展和更新而与时俱进,电影的综合性也恰好明证了它的包容性。从历史维度来看,任何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会使电影在艺术上产生一次新的突破。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多声道、从平面到立体、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这些技术都在不断地增加电影的内涵和外延。而数字长镜头的提出,正是对电影在创作和理论层面的一次思考和演进。 本书在内容上既有对传统长镜头理论的总结梳理,亦有对数字长镜头概念的分析明辨,尤其是抓住了长镜头理论的本质——“真实性”这一核心特征,从巴赞和克拉考尔入手,区别于蒙太奇理论的艺术功能,升华至麦茨的真实电影观念,通过数字时代的新媒体特性,开掘和拓展长镜头的“真实美学”观念。通过长镜头,电影完成了一次时空艺术的展演。作者在本书中总结了数字长镜头在时空再现、时空创造和时空拼贴方面的先天优势,并从审美视角、审美主体和场面调动方面,提出了更为深刻的美学思辨。对数字长镜头的悖论与融合、连贯与阻隔、启迪与展望进行了全方位的辨析。辅之以经典案例,有理有据,为数字长镜头的创作实践做出了相当细致的勘察。 马权威老师师从胡辛教授,胡教授为人和蔼可亲、治学严谨,尤其对新理论、新思想有宽大包容之胸怀,可亲可敬。马老师深得其真传,对电影新理论总能吸纳辨析,并以实践创作进行检验。他不囿于传统的学而论道,常常不辞劳苦地带领学生对电影新理论进行实践验证,吐故纳新。尤其对长镜头美学和电影语言的演进做出了细致的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两者的良性互动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全媒体时代,面对新技术的出现,传统电影理论难免会遭遇诉说时的无力。在这种境遇下,电影从业者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只有迎接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新观念的到来,才能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数字时代的长镜头嬗变研究》一书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对这样一个既时尚又充满争议的课题,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和讨论。 王玉良2019年1月12日
邱邱燕燕 2020-05-25 11:23:23
送货很及时,618年中大促优惠力度很大,很不错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