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想当个经济学家?
2008年10月,杨媛(音译)来到牛津大学学习经济学。她出生在中国,却从小在约克郡长大,有着全球公民的世界观:对时事充满热情,关心未来,决意改变世界。她认为,成为一名经济学家是让自己具备创造奇迹能力的最佳途径。可以这么说,她渴望成为21世纪最迫切需要的那种经济学家。
但杨媛很快就遭受到了挫折。她发现经济学的理论——以及用来证明它的数学——建立在狭隘得荒唐的假设条件上。而且,她开始学业时正值全球金融体系开始崩溃。虽然,她的大学教学大纲对此仿佛视若无睹,但是她却没办法不注意到这一点。她回忆说,“这次崩溃是个警钟。一方面,学校教我们,金融体系并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金融市场明显是在对经济大搞破坏。于是,我们会想问,‘这种脱节是怎么回事?’”杨媛意识到,这种脱节远远超出了金融领域,主流经济学理论与越来越严重的现实世界危机(比如全球不平衡、气候变化等)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
她向教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教授们向她保证,真知灼见会出现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于是,她进入了下一阶段——到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期待真知灼见的到来。结果,抽象的理论强化了,数学方程式翻了几倍,杨媛却越发失望。但随着考试的临近,她面临一个选择。“到了一定时候,”她告诉我,“我意识到自己只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就好,没必要去怀疑一切。我想,这就是身为学生的悲伤时刻吧。”
许多逐渐意识到这一点的学生要么放弃了经济学,要么把理论硬吞下肚,凭借自己的学历资质找一份赚钱的职业。但杨媛不是这样,她开始在世界各地的大学里寻找志同道合的“叛逆”学生。她很快发现,自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狭隘理论框架提出了疑问。2000年,巴黎的经济学学生向教授发表公开信,拒绝接受主流理论的教条主义教学。“我们希望从空想的世界里逃出去!”他们写道,“向老师们呼吁:趁现在还来得及,赶快醒醒吧!”10年后,哈佛大学的一群学生从格里高利·曼昆(Gregory Mankiw)教授(他是全世界最通行的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的讲座上集体退席,抗议他的课程所主张的带有偏见的狭隘意识形态观。他们说,“非常担心这种偏见会影响学生、大学和我们本可以变得更伟大的社会”。
金融危机来袭时,激起了世界各地年轻学子的不满。出于义愤,杨媛和她的同伴们在30多个国家(从印度到美国,从德国到秘鲁)联络了80多支学生团体,呼吁经济学理解当前一代人、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理解发展路上的危机。2014年,他们在一封公开信里说:
不光世界经济处在危机当中,经济学的教学也处在危机当中,而且,后一场危机的后果远远超出了大学象牙塔的围墙。学校传授的知识,塑造着下一代决策者的思想,从而也塑造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我们对过去几十年课程内容的急剧收窄感到不满……它限制了我们应对21世纪多维挑战的能力——从金融稳定,到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这些学生抗议群体里更为激进的一批人,把反文化批评对准了曲高和寡的经济学界大会。2015年1月,美国经济学会的年度会议在波士顿喜来登酒店举办,“踢翻”(Kick It Over)运动的学生将控诉的海报张贴在酒店的走廊、电梯和厕所,朝着会议中心所在大街的墙面上投影显示巨大的颠覆性消息,占领了会议的小组讨论席位,劫持了提问时间,吓得与会者们目瞪口呆,难以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经济学革命已经开始了!”学生们的宣言这样说,“在一座又一座的校园里,我们要把你们这些老山羊赶下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和几年里,我们会着手对末日机器重新编程。”
林小跑pt 2020-02-08
《甜甜圈经济学》:对经济无限增长的理论提出质疑,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蓝图,首创甜甜圈发展模型,简明易懂又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