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现已和社会每一个领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益错综复杂,带来无尽的机遇和挑战。自从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起,经过短短50多年,至2013年底已然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的巨大网络,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连接约超过27亿、39%的世界人口(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2013)。近年来,互联网的全球扩张一直是许多学术研究以及政策论述所探讨的主题。由于这些社会技术的变革是如此复杂,全球的决策人士、商人、学者都在努力跟上发展的步伐。除了大力研究发展互联网的标准和技术,使得数十亿(也许很快万亿)的计算机得以以各种形式实现互操作之外,互联网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横跨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达顿(Dutton)(2013)强调了正在兴起的互联网研究的广泛范围,指出它的主要焦点在于技术本身、设计与开发、技术的应用、"包括不同类型的用户以及生产者在不同的环境下的使用和非使用模式"、以及相关的关乎到"互联网的设计和使用,以及随之而来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程序"的法律和政策(p.2)。
关于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环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以及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等的研究及政策愿景均预示着一个无数异构对象融入到日常环境中的未来互联网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企业和政府效率、环境可持续性以及个人便利。在本书中,多位未来学研究学者以及未来学从业人员将以不同的视角去探索未来的互联网,呈现一系列有关互联网将如何继续重塑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今天的决定将如何有助于塑造这一未来的新颖视角。本书专注于互联网的未来,或者说,未来互联网的各种可能性。本书也将关注那些正在影响着未来、代表不同视角的潜在价值观、信念和见解。
为了探索未来互联网的可能性,我们采用了社会技术系统方法,聚焦于互联网与技术、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动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多种视角去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这些都不是有关互联网的主流话语。我们的作者提出了有别于目前关于未来互联网大讨论的不同视角,并阐述了其发展的可能。意识到这些动态,以及未来的流动性,在我们进入不确定的未来时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目的在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促进在学者、决策人士以及有关从业人士之间展开一场立足于人类生活大多数方面的大讨论。本章开头首先介绍关于未来互联网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的主流观点;接着我们看看有别于主流的未来趋势研究,介绍他们的主要假设和研究方法;最后,我们将介绍提出关于未来互联网的各种不同视角的个人独立章节。
王小祎 2018-08-16
让我们看到未知的东西,是书的一大功能,未来的互联网可能与现在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