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先生提出《伤 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 引领我们进入《伤寒论》 之门。反复读仲景书及前 贤有关《伤寒论》的研究 ,渐渐明确了,千余年来 读不懂《伤寒论》的主要 原因之一,是解读《伤寒 论》过程中形成的误读传 统,即以《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释仲 景书,从而造成对经方理 论的误解。 要想认识经方、学懂 《伤寒论》,必须明了中 医有两大理论体系。这是 因为中医自上古神农时代 医巫分家,就形成了两大 理论体系,即以八纲、六 经为主的经方理论体系和 以脏腑经络、阴阳五行六 气为主的医经理论体系。 经方的代表著作以《神农 本草经》《汤液经法》《 论广汤液》《伤寒论》为 主,医经的代表著作以《 内经》《难经》为主。这 里要说明的是,由于王叔 和、成无己等以医经释经 方,把张仲景的《论广汤 液》改名为《伤寒论》, 造成了误读传统,甚至造 成“中医一切理论都来源 于《内经》’的错误认识 ,使后世对读懂《伤寒论 》一书和临床用经方治病 造成障碍。胡希恕先生一 生研究经方,临床疗效非 凡,蜚声中外,是因排除 了误读传统,解读了《伤 寒论》的理论体系,破解 了《伤寒论》六经实质, 明确指出《伤寒论》的六 经与《内经》的六经根本 不同,率先提出:仲景书 本与《内经》无关,《伤 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 经方的六经是由八纲变化 而来,经方的六经实质是 三阳三阴的六证。 此前,我们整理出版 了胡希恕先生研究仲景学 说的主要论著,受到国内 外经方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读者普遍反映读后可登 经方之殿堂,初步能明了 六经实质,大致能读懂《 伤寒论》原文,学后即能 用经方治病,但对怎样先 辨六经、继辨方证的认识 尚欠清晰。我们整理胡希 恕先生笔记,出版了《胡 希恕病位类方证解》,对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所载方证进行归类解读 。我们得到启发,经方治 病的特点是据症状反应辨 证,辨明六经,再辨方证 ,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问题是《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对大部分方证 的六经归属并不明确,后 世对此探讨亦属罕见。因 此,我们对仲景书中的方 证进行六经归类探讨,这 样在临证时,辨明了六经 ,便容易辨清和找到适应 的方证,用适应的药物治 疗。 本次出版重视《伤寒 论》六经实质的探讨,力 争让学习者先明了六经实 质,再进一步明了仲景书 常见的方证。临证依据症 状反应,能辨明六经,同 时亦能找到适应的方证。 故本书是将仲景书中的主 要内容,先讲明六经实质 、治则,然后归类仲景书 中的方证,冀进一步读仲 景书原文,即可做到明了 经方的全部理论和方证。 体悟到本书不是简单的类 方证,而是系统全面阐明 经方的理论体系及方证, 故书名为《经方六经类方 证》。 本书以六经为纲,分 为六章,论述六经实质, 归类仲景书所属方证,即 把263方证分为六类,实 际是把《伤寒论》和《金 匮要略》所载方证以六经 分类解读,是在继承胡希 恕先生的病位类证的基础 上,以《伤寒论》的六经 进行解读。本书以六经为 纲,阐明六经的实质及治 则,并结合我们临床体会 ,以六经统方,解读六经 与方证。 编写本书时,我不时 想到:当弟子盼望胡希恕 先生出书时,胡老总是回 答:“还没考虑好。”初始 对此尚不能完全理解,但 后来渐渐体会到,中医的 发展尚存在不少问题,需 要大家来研究探讨,继承 和弘扬中医需要几代人乃 至几十代人艰苦奋斗,尤 其是对仲景书的认识,不 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着 不同的认识。为了研究的 需要,本书有关《伤寒论 》《金匮要略》的条文, 先是胡希恕注解,后是我 们的解读,两代人的认识 有相同、有不同,一目了 然,便于大家参考探讨。 本书的目的是让大家不但 理解六经的实质,而且能 正确掌握六经病常见的方 证,临床即可应用经方治 疗各种常见急慢性病、外 感病和内伤病。这里要特 别说明的是,“阳明病篇” 重点探讨了太阳阳明合病 与温病的关系,冀望读者 对伤寒与温病的关系有正 确理解。 应当说明,由于对六 经、方证理解不同,其归 类方式方法也就不同。这 里的初步探讨,是在继承 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的同 时,又加入了我们的一点 体会,着力阐明仲景医学 所具有的独特理论体系。 但这个独特的理论体系怎 样理解、怎样应用,它与 其他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 关系,有待探讨,有待实 践考证。尤其是六经与方 证,仅是初步探讨,是否 恰当,有待取得共识。 这里冀望,读是书, 由六经指导辨方证,由辨 方证认识六经,经方辨证 理论体系了然在目,进而 弘扬经方学术,发展中医 事业。 章太炎先生曰:“余常 谓学问之道当以愚自处… …古人谓:既学矣,患其 不习也;既习矣,患其不 博也;既博矣,患其不精 也,此古人进学之方也。 大抵治学之士,当如童蒙 ,务于所习,熟读背诵, 愚三次,智三次,学乃有 成。”面对中医学浩瀚经 典,我始终是小学生。中 医文化、中医药学博大精 深,个人努力只是涓滴, 难得全面,难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