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史的延伸,属于历史学的前沿。20世纪初我在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的基础上,制订研究计划,组织学术队伍,开始艰难的探索。近20年来我们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还打造了一支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的学术队伍。前后有18位博士生与6位硕士生与我一起开拓了“社会文化史”这一新领域。本书的作者付楠博士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11月,我去江西师范大学参加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时,历史学院院长万振凡教授推荐了他的学生付楠报考我的博士生。她此前的硕士论文是以抗战时期的江西荣军为研究对象,考察伤残军人制度和这一群体与江西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虽然这一主题与江南文化、苏州评弹并无关联,但我从她的论文和交流中看出了她质朴扎实的治学态度,以及具备了初步的研究能力,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考试过程中,付楠扎实的基础、勤奋好学的态度、踏实肯干的个性都让我对她颇具好感。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在上海师大尚未决定录取她之前,江西师大已到了接受或放弃录取资格的截止日期,她选择了放弃本校博士录取的资格。这种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精神,难能可贵。把这种精神用来治学,还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
苏州评弹的研究系统是由艺人、书场、听众、书目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苏州评弹的系统又是产生、存在于江南社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交换着信息与能量(知识、价值和市场)。我们可以从苏州评弹看江南社会,也可以从江南社会看苏州评弹。随着时代变迁主轴的运动,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动态的,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也是动态的。他们之间会由适应到不适应,也会由不适应到适应,不断在调整中。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对任一要素进行细微的研究(子课题),都会涉及四大要素间的互动和四大要素与苏州评弹整体的互动,以及整体与环境的互动,从而呈现复杂、宏大社会的面相。在我设计的苏州评弹研究规划中,各个子课题以不同要素(加之时间、空间、人群等因素的变化)为切入口,进而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江南社会,组合成一幅生动、有机、多元的江南历史文化图景。以往我们团队对于艺人、书场这两个要素为切入点的子课题涉入较早,已有较为丰富的成果,而听众、书目两个要素的子课题起步较晚。
对书目的研究,是从我的博士生金坡开始的,他的博士论文《评弹艺术的轻骑兵之路:十七年书目传承研究(1949-1966)》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金坡的研究主要是从书目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出发的,从书目的角度清晰地展示了17年苏州评弹的新路向及时代命运。我要求付楠着重对传统时期书目加以研究。这是一个长时段的研究,不仅要关注书目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更要从苏州评弹书目的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出发,去揭示其与江南社会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