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为什么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并不觉得自己幸福
近几年来,很多调研机构都发布过世界幸福指数排行榜。在盖洛普公布的2010年度“世界幸福指数调查”中,日本的国民幸福指数居全球第81位,而雄踞幸福指数排行榜前四位的(即丹麦、芬兰、挪威、瑞典)都是北欧国家。
北欧国家的国民缴纳的税金及社会保险金几乎占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国民拿到手的实际可支配现金并不多,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全都居于世界幸福指数排行榜的前列。
相反,日本的国民负担率才百分之四十左右,国民可自由支配的现金非常充裕,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商品种类繁多。相对富有的日本人为何很难感觉到幸福?我想原因就在于他们信奉美式的物质至上主义,而这样的价值观是与幸福感水火不容的。
2005年,日本经济再次跌入泡沫时期,从那时候开始,我对于日本人所持的幸福观便产生了违和感。当时,我刚刚尝试往来于东京和夏威夷之间的“双城生活”,一有闲暇便思考这种违和感是如何产生的(顺便说一下,据盖洛普2011年度“全美幸福指数调査”显示,夏威夷是幸福指数排名第一的州)。
从2007年起,我真正开始实践双城生活,每年除了在夏威夷居住,我还会去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幸福指数排名靠前的国家生活一段时间。我发现,如果人们依然用过时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就会很难懂得幸福的真谛。
新西兰、澳大利亚、夏威夷……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生活简朴,却十分幸福,而在物质高度发达的日本,人们却很难感受到快乐……我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次数越多,回到日本后就感到反差越大。
就个人而言,其实我对物质的占有欲——比如买一部名车等——一点儿也不强烈。在刚刚开始双城生活的时候,我还在想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对日本人所持的幸福观有违和感,是不是因为夏威夷的价值观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我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但后来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让我对自己的感觉不再怀疑的决定性因素是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十年来,美国人的住房面积以每十年增加20%的速度不断扩大(《消费转变》,约翰·吉泽玛、迈克尔·德安东尼奥著,有贺裕子译,总统出版社)。为了填满宽敞的空间,人们的内心涌动着购物的冲动,结果使得家中家具、家电、服装、首饰以及玩具等物品的数量急剧增加,私家车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这些都是通过贷款即负债行为构建起来的幸福。随着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破产,房地产的神话也随之破灭,曾经的幸福不仅不复存在,甚至成了不幸的枷锁。那些标榜富裕生活的东西,不过是空架子罢了,作为不幸的佐证倒是再好不过。
这样的生活方式完全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那就是相信自己一直会有稳定的收入,而整个家庭所拥有的资产也会持续不断地增值。
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夏威夷等国家和地区,虽然物品种类相对单一,当地人的生活也很单调,但他们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和各种各样的户外体验,不会被物质和金钱摆布。他们将生活的重点转移到精神享受与亲身体验之上。我越来越确信,这些看上去朴素无华的生活其实静水流深,简朴之中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一个代表时代潮流的标语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德国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名言。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是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齐名的20世纪中期全球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Less is more”是他的建筑设计哲学。在我看来,“少即是多”这一主张,也正是现代人所苦苦寻觅的幸福良方。
我们从现在热销的商品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譬如iPhone,即使不看使用说明书,普通人也能够轻松操作。它的整个设计没有键盘、按钮之类的多余部件,外观设计、基本功能全都一目了然。iPhone诞生之前的那些手机,功能都很复杂,操作也很烦琐,还附带超厚的使用说明书。iPhone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不过是顺应了时代潮流而已。
凡德罗曾说,与增加装饰相比,进行简化更为困难。这个观点套用在生活方式上也一样成立。
在过去,人们拼命工作,大肆挥霍挣来的金钱,很少考虑细致的问题,因为那时候人们相信,买到商家通过平面广告和电视广告宣传的东西越多便越幸福。
如果想对生活进行简化,你就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重要的是简化生活要通过我们自己的意志来主动选择。只有对随身之物也进行精简,我们才更有动力去追求富有效率的生活。
其实,日本人原本抱持的就是简朴的观念,但是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受物质至上主义的影响,人们的观念才逐渐发生了改变。
所谓物质至上主义,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中除了被房子、车子束缚以外,还受到其他物品和场所制约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要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由自在地生活。
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我认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生哲学。
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追求关于幸福的旧式价值观,就不可能得到快乐。
当然,有些人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但是,即使拼命工作,不断地获得升职和加薪,有能力购买自己心仪的东西,还是找不到幸福的感觉。现在处于这种状态的日本人越来越多,所以才会出现我在开篇提到的“日本人的幸福指数居全球第81位”的情况。
前面说到的次贷危机虽然发生在美国,但当时的日本也未能幸免于难。降薪裁员,公司倒闭,原本一切安好的人生瞬间轰然倒塌……这些是现在的每个日本人都可能遭遇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的事实。
为了得到幸福而必须做的事
正如我在2005年所感受到的那样,为了购买最流行的时装和时尚品牌,或是汽车、房子,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忍受超长路程和超长时间的通勤,从事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并对这些境况有着强烈的违和感。
与此同时,一个不在乎物质,被称为“草食族”的群体出现了,他们开始引领崭新的潮流。像我这样住在自己喜欢的地方,自由自在地工作,选择双城生活方式也是顺应这一潮流的表现。
我们不要因为受广告、宣传等商业营销手段的影响而去刻意迎合任何生活方式,而应主动甄选出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仔细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一切皆由自己来选择,这才是幸福的关键。
关于个人的幸福也是如此。即使你开始创业或是从事营销工作,如果你所抱持的陈旧的幸福观不发生改变,你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这种关于幸福的全新价值观的重要之处在于,它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朴素,内涵却相当丰富。我们要根据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收入来源、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即建立一个既自由自在又具有弹性的简单生活模式。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我特意前往丹麦、瑞典、芬兰等幸福指数排名靠前的北欧国家,与二十几位当地居民就幸福的话题进行了探讨。本书就是在整合这些采访的基础上,对如何获得幸福的生活所做的全新思考。
实现自由生活“新幸福”的十个条件具体都包括哪些内容?
经济富足的日本在幸福指数排行榜上的排名为何如此靠后?
若想获得自由的生活,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若想获得自由的生活,我们又必须舍弃哪些东西?
若想践行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本书将针对以上问题一一给出答案。
最后,我诚挚地祝愿各位都能够确立这样的全新价值观,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本田直之=于夏威夷
kivo 2020-05-23
选择,看得出一个人的智慧和魄力。这本书想告诉你的,是另一种选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