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下一场大火
我们中的任何人以及我们周围任何有成就的同事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危机。尽管伯南克在研究大萧条方面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保尔森对于金融市场具有良好的感知,盖特纳具有处理国外危机的丰富经验,但我们中没有人能确定什么会起作用,什么会适得其反,或者这个体系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我们没有标准的策略手册可参考,也没有关于最佳实践的专业共识。我们不得不摸索着穿过迷雾,有时需要改变我们的策略,有时则要改变我们的想法,而这给结果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似乎是对最初将世界拖入危机的金融业的奖励。
因此,评论人士倾向于假设和预测最坏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或许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批评人士警告称,我们正在为美元的挤兑,或是津巴布韦式的恶性通货膨胀,或是希腊式的债务危机,或是数万亿美元的救市成本,或是由无法挽救的僵尸银行主导的日式体系,甚至是美国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死亡而做准备。这一切最终都没有发生,我们相信这不是因为我们的选择,而是在于它们本身。我们很幸运,国会最终扩大了我们的权力,使我们能够实现强有力且有效的反应,也许在某些方面,我们只是幸运而已。用十年的时间来反思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在这场危机中所发生的事情,我们相信美国采用的战略是正确的。鉴于这个国家所面临的限制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就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去积极塑形,去努力工作。2008 年金融危机所面临的压力表现在这些方面,包括股票价格和房价的下跌,以及产出和就业的下降,这甚至比大萧条的早期阶段还要糟糕,但政府这一次设法阻止了恐慌,稳定了金融系统,重振了信贷市场,并启动了持续到今天的复苏。与以往严重金融危机后的复苏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从此次危机中的复苏相比,美国的复苏形势要好得多。
虽然情况本来可能更糟,但这场危机对美国和世界来说仍然是格外有害的。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失去了工作、事业、储蓄和住房。2008 年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即使应对措施相对积极,而且受益于美国强大的金融实力和信用,金融危机也可能是具有毁灭性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最佳策略是没有这样的策略,如果真的有,限制损失的最好方法就是,确保危机管理者在势态变得非常糟糕之前拥有他们所需要的工具。
不幸的是,金融危机永远无法完全避免,因为它是人类情感和认知的产物,也是人类作为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不可避免失误的产物。金融依赖信心,而信心总是脆弱的。尽管试图控制华尔街的过度杠杆和冒险至关重要,但这种杠杆和冒险通常反映出整个社会的过度乐观。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也无法幸免于这些狂热,人类天生容易受到非理性繁荣的影响以及对于非理性的恐惧,市场在上涨时会过度上涨,在下跌时会过度下跌。狂热和恐慌似乎都具有传染性。
这并不是在危机来临之前被动或无所作为的理由。尽管没有万能的灵丹妙药可以根除金融危机,但政府官员可以采取很多措施来尝试减少金融系统对于危机所表现出的脆弱性,并降低危机发生的频率和失控的可能。美国政府对2008 年的大火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大火烧得如此之热,为什么控制火势的努力往往看起来如此混乱,甚至为什么这种反应变得如此不受欢迎。更好的准备本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
如果监管体系没有那么分散,而是更有能力应对商业银行以外的风险,如果危机管理者一直被授权使用压倒性的力量来避免金融崩溃,如果从一开始就有机制确保金融体系为自己的救助买单,大火也不会那么激烈,灭火措施也会显得不那么前后矛盾和不公平。
十年后,我们要提的关键问题是,美国如今是否做好了更好的准备。我们相信答案是——既是,也不是。首先,我们有更好的防范措施来避免恐慌,这在金融领域相当于更积极的防火措施和更严格的防火建筑规范;但当一场严重的危机真的发生时,政府官员动用紧急权力采取的措施在很多方面甚至比2007 年的还要弱,这在金融领域相当于装备较差的消防员和关闭的消防站。政府通过货币和财政刺激来应对经济需求崩溃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武器库,也已大大削弱。简而言之,如今的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可能不太容易发生小规模的灌木丛火灾,而更容易受到重大火灾的影响,尽管更新和改进了消防法规,但一场大火还是开始了。用一个不同的类比来说,这就好像决策者对一场公共卫生灾难的反应是扩大免疫接种、促进良好的营养,并鼓励每年进行检查,但也决定关闭急诊室并宣布拯救生命的手术是非法行为。
比远方更远 2019-12-26
遵循着“狂热-恐惧-崩溃”的顺序,系统性风险总能先于我们找到它而到来。在经历了“史诗般的危机”后,三人(联储与财政两任)的反思与总结对于拒绝遗忘和重蹈覆辙善莫大焉!对于不同意识形态、社会体制、监管模式的国内金融业而言,更须在紧跟金融监管前沿方面从善如流:1.系统的防御体系要覆盖全部业态(尤其是类金融);2.持牌机构的资本补充与可能风险损失的强关联;3.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应急工具更趋丰富,也须... 遵循着“狂热-恐惧-崩溃”的顺序,系统性风险总能先于我们找到它而到来。在经历了“史诗般的危机”后,三人(联储与财政两任)的反思与总结对于拒绝遗忘和重蹈覆辙善莫大焉!对于不同意识形态、社会体制、监管模式的国内金融业而言,更须在紧跟金融监管前沿方面从善如流:1.系统的防御体系要覆盖全部业态(尤其是类金融);2.持牌机构的资本补充与可能风险损失的强关联;3.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应急工具更趋丰富,也须更趋平等;4.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并应在一个更高框架内予以制衡、公开透明及相应的问责;5.金融供给的严监管与创新间张力,需要更弹性的机制;6.对数字货币及底层区块链技术的包容性。“孤立的火花”终将蔓延,可能是场“金融浩劫”,亦有可能化为一条新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