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敏捷转型的新范式
朱伟正 《培训》杂志主编、中创营董事长
对于组织发展的探究和实践,最近在企业培训、组织学习、人才发展、领导力开发领域,同行从业人士都在高度关注,都强调从组织发展的视角重新看待当下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创新之道。本书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重点阐释,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启发。
敏捷组织的洞察与开发
我们正进入一个敏捷组织的时代。这是书中提及最多的一个鲜明观点。作者还观察到,与21世纪近二十年发生的巨大技术革命、生活方式改变、商业模式进化相比,组织管理却没有取得多大的进步,没有能够建立起适应变化的组织管理形态。过去按照“五年规划”按部就班地推动战略落地的情形,在敏捷组织时代,越来越不适用,企业经营计划如何顺势而为,缩短计划周期,打造瞬时优势,值得领导人和管理者反思。
这种敏捷至少体现在三种能力上:一是对现状与挑战的敏捷洞察力;二是直面问题的敏捷分析能力;三是组织内部机制的敏捷迭代设计能力。当然,敏捷组织开发不同于传统的科层制组织建构,作者在书中呈现了敏捷组织开发的“六个盒子”,以及敏捷组织与科层制组织的不同:
? 战略的制定不再是少数决策层的思想激荡,也不再是咨询公司的“黑匣子”作业,而将变成全公司范围内的动态对话。
? 个人影响力来自其带来的价值增长,而非头衔。
? 决定工资水平的是同事,而不是老板。
? 每个想法都能得到发表的机会,个人能被公平对待并赢得尊重。
? 资源配置不再以权力来决定,而是在类似于市场机制的形式下合理调配。
? 协调更多是通过合作而非中央集权实现。
? 扁平化沟通将比垂直沟通更重要。
? 每个人都会像公司主人一样思考问题,担负责任。
? 每个人都会自愿地投入工作。
? “为什么”比“什么”更重要。
人才结构升级,思维与行为模式重塑
在敏捷组织与不确定性时代,管理者的思维和首要任务也需要“重定义”——主要依赖的不再是制度化控制,而更需求嵌入式信任;不再是维持现状,而是领导变革。管理者,正被要求从制度建立者转变成人员开发者,帮助企业中的每个个体做到最好。
“五维立体人才盘点模型”是书中提出的一个新理论,颇有意思。作者认为,一个人在企业中应该有五种角色:自然本我、工作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团队中的我、组织中的我。而对于领导者,自身的领导力也要有六种“进化”。
? 探寻可能:从“分析事实”到“探寻未来”。
? 愿力:从“目标导向”到“愿景驱动”。
? 整合领导:从“深耕条线”到“横向协同”。
? 成长型思维:从“固定思考”到“变化思考”。
? 做好一名教练:从“权威管理”到“辅导教练”。
? 韧性:从“追求利润”到“追求卓越”。
就像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样,企业要想跨越业务发展的周期陷阱,除了要对经营模式、产品、服务等重新进行定位、更新、升级,还需要给员工塑造创新求变的思维模式,构建组织的创新求变文化,书中对此也有良好的策略建议。
驱动力建设,绩效管理与激励
过去数十年,企业经营战略在组织内部的推动需要强有力的绩效管理,这种观点已成为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管理工具“必选项”。但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摒弃传统绩效管理”的新观点,值得一读。
确实,没有证据表明,传统绩效管理显著且持久地提高了员工个体与组织绩效,反而弊病越发明显,如破坏了坦诚对话,让人看到更多的消极面,将人与人割裂开来,协同变得更难,等等。
一般而言,有持续生命力的企业都拥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愿景,团队有传教士般的激情。那些高瞻远瞩的企业相信,如果自己做得足够出色,自然就会挣大钱,因此,他们不是专注于挣钱,而是首先聚焦如何实现更高的愿景,追求卓越。如果我们也相信这一点,那么,企业就有必要从以下六个维度重构绩效管理:
? 从统一到定制。
? 从个人目标到团队目标。
? 从监督到期望。
? 从单一评估、反馈到集体校准、多元对话。
? 从关注过去的业绩到重视未来的能力。
? 从重视薪酬激励到聚焦综合贡献。
领导者必须花时间去思考未来,要能看到发展的趋势。大量深度的学习,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与大家讨论未来的发展,让员工知道企业走向哪里,这些都是领导者在将愿景植入员工心智模式中很重要的工作。
创新变革路径与准备度
在工业化时代,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组织管理方式,呈现出立体的三角锥体:高层、中层与基层,构成了等级森严的管理结构,这种结构保障了组织运行的稳定。但在敏捷组织时代,本书提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新命题:如何捕捉新业务商机,选择合适的业务转型路径,并重塑组织与个体的关系,构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一方面,在新的价值链体系下,用户不再是单纯的需求提供者、产品的购买者,以及企业经营收入的贡献者,同时还是产品开发和产业价值形成的参与者、创造者与使用者。
另一方面,多数企业还是以过去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式来管理新业务、新人群,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加入大量的监督、控制和干涉,而不是信任、授权与分享。新生代的工作群体(以80后、90后为主体)天生独立自主,厌恶从上至下的控制和等级制度,他们需要的是信任,而不是控制。
很显然,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对市场竞争环境保持敏感,并且快速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授权一线,信任伙伴。新的商业模式为传统的雇佣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员工个体的价值在创新时代如何得到充分的激发与展现,是普遍难题。许多企业尚未做好应对准备。
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只有当企业自己想清楚真正要改变什么之后,企业才会开始寻求创新与变革的路径,以及评估自我转型的能力和准备度。
总体读下来,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好书。不仅仅因为自身对组织发展专业领域的关注,更在于作者对企业敏捷转型的深刻洞察和剖析,以及书中提到的诸多新观点、新理念、新策略。
借此,衷心希望此书能给每位读者带来思想上的启迪,携手助力中国企业管理与转型发展探索出自主特色之路。
打造赋能平台,万商敏捷互联
陈平 厚几集团创始人、原万达高级副总裁
在智能商业时代,企业转型突破需要把握、聚焦在线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三条主线。目前有些企业还处于在线化的阶段,将产品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或者线上线下开始结合起来,也有部分企业开始智能化,这其中核心的就是数据和算法。而网络化与智能化又密不可分,两者的高频互动将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就像美团,一方面把传统的生活服务在线化,另一方面构建了一个生活服务的协同网络。
智能商业时代的企业需要打造全新的赋能平台,让组织变得更加敏捷。作者结合多年的企业转型变革实践及给众多公司做顾问的经验,在本书中系统提出企业敏捷转型的四个维度:敏捷组织、人才进化、激励升级与创新变革,对我目前从事的新事业带来很大的启发与现实借鉴价值。
自离开万达集团后,我对离开原单位的旧同事问过一句相同的话:“我能为你做什么?”无数人的回答让我有了这个闪念——创办一个平台,将万商链接起来,因此,才有了现在的厚几集团。厚几集团是全国商业精英创业者协作机构,这个平台的规划就是扶持创业者,成就卓越企业家。
一个开放式平台如何吸引更多的伙伴加入?如何为平台的伙伴提供价值?我们的平台该如何构建?过去传统的组织方式很难快速裂变,那我们该用怎样的机制去推进?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在我脑海中闪现。
经过厚几伙伴们两年多的探索、共创、创新变革,厚几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落地了大量的项目,并且推动了平台联盟企业的转型升级。如今,回顾总结起来,厚几的快速发展其实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
(1)一个高效敏捷的组织,让伙伴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自己的事业;一个强大的中台,能资源协同,共享发展,并且具备资源整合与赋能的能力;一个快速反应市场的小前端,可以随着市场变化,快速裂变。
(2)平台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好的人才,厚几平台吸纳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合伙人)的门槛都比较高,不但在价值观方面要有共识,还需要合伙人具有某个领域的专长,能够给平台其他伙伴们提供独特的价值。
(3)厚几平台之所以能够快速吸引各行业领军人才加入,离不开我们的利益分享机制。厚几平台是一个开放式平台,伙伴们的事业所得都归平台成员自己,厚几在其中不占据任何利益,如果有好的项目产生,厚几平台还会进行投资。
(4)厚几孵化、培育出很多创新项目,这其中重要的是能够抓住新业务商机,鼓励平台伙伴们创新,并且持续投入资源,有战略耐性。这也是我们很多创新项目能够成功的关键,也是推动厚几平台未来走得更远的驱动因子。
综上所述,是我们在这两年发展厚几平台中反思总结的一些经验,恰恰与本书中很多观点不谋而合。读完本书,让我对厚几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书中谈到的很多具体做法,我们已经开始在平台进行实践,还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前 言
激活组织,一直是企业的核心,杨国安教授提出的“组织杨三角”是从员工思维、员工能力及员工治理三个维度出发,提出组织能力的建设需要围绕员工会不会、愿不愿意及组织能不能来打造。陈春花也谈道:“在组织与个体之间的价值互动中,一方面承认个体价值崛起,个体更加自主与自由;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理解个体需要在一个组织平台上工作,否则个体价值无法得到真正释放。”
如何激发组织与个体之间的价值良性互动?如何在思维、能力及治理结构上达成一种内在的向上突破?如何达成内生性增长与外延式增长的共舞?笔者结合对国内外数十家企业转型升级的案例研究,以及对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咨询项目的成功实践,提出敏捷转型四因子(见图0-1),系统地指导企业在智能商业时代的组织变革升级。
图0-1 敏捷转型四因子
敏捷组织
企业无论是快速发展还是转型升级,都将面临内部组织适应性的问题。组织承接战略,是战略落地不可或缺的一环。组织的适应性影响着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内部高效的协同,甚至核心竞争优势的建立。
在未来以互联网、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及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形式下,组织将面临新的挑战。组织形态必须打破平衡,从分工转向协同,从职能转向功能,
豆友184421834 2019-09-26
深入浅出,作者一看就是拥有多年实战经验,书中方法和理论非常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