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孩子们还在酣睡,我已走出家门。这是七月里的一天,我驱车抵达学校时,停车场空无一人。好在我知道通行密码,顺利进入球馆。我有一份很短的清单,标记着那些无人知晓的暑期特训球场,这座高中体育馆正是其中之一。就像生活中大多数事情一样,暑期特训的秘诀也在于“笨鸟先飞”,你要抢在其他人之前提早行动。
通常情况下,我会在这里与我的训练师布兰登·佩恩见面,针对我想到的某种投篮方式,专注打磨技术细节。不是练到“连续投进”就完事,而是要确保“决不投丢”。
但今天,这里只会有你我两人。
一按开关,天花板上的四排荧光灯闪烁着亮起来,电流声在硬木地板上方嗡嗡作响。我来了一记大力运球,即便这只是一次普通训练,保持强度和专注度也至关重要。一边热身,一边向场边空荡荡的五排蓝色座椅望去——从孩提时代开始,每当在这样空旷的球馆里独自训练,我都会想象看台上已经座无空席。
要的就是这样的环境——少人问津的小球馆,远离喧嚣,心无旁骛。年少时,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这里,埋头磨炼球技。成为勇士队一员的几年后,我意识到这些球馆依然是最让我感到舒服的地方。站到这片球场上,过去练球的记忆就会“昔日重现”,提醒我“不忘初心”。无论我觉得自己的技术已经有多么炉火纯青,我都会回归基本功练习,从头练起。
我从来不是天赋异禀的运动员——跳得不够高,跑得不够快,更不是球场上最高的那个人。上大学时,我看上去像是个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努力蓄出一抹如同画上去的稀疏胡须,试图让自己显得更成熟一些。打进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之后,靠着蓬松的发型才勉强把官方身高数据确定为6英尺3英寸(约1.91米),而联盟的平均身高数据是6英尺7英寸(约2.01米)。
凭借刻苦训练,我才坚持了下来。我爱上了“魔鬼训练”——也必须如此。欲成大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即使无人见证,你也必须在工作中自得其乐。每当有教练或训练师在网上宣扬“不被看见的小时数”(你肯定听过“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我都多少有些不以为然,因为这种说法让刻苦训练本身显得神秘莫测、云里雾里。在我看来,所谓“苦练”,无非是我们必须亲身投入的、“真正算数”的一个又一个小时,任何事业要想成功都无一例外。我孤身一人在球馆训练,没有防守,也没有对抗,即便如此,我的训练心态永远都是“一投制胜”,设想每一次投篮都是生死攸关的压哨出手。只有这样,在强度高到令人窒息的真实比赛中,我才能有备而来,游刃有余。即使是在这样的高中小球馆训练,我都想象自己是在打一场真正的NBA比赛,双方比分打平,时间所剩无几,重重高压之下,坚决出手。为了适应这种感觉,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如此一来,即使到了真正的比赛场上,灯光刺眼,压力巨大,我也一样能轻松进入一种无意识的“心流”状态,像训练一样稳定执行技术动作。当然,我依然能感受到各种紧张和不安,但我不会让这些感受在自己身上持续停留。相反,它们从我身上快速穿过,留下的只是一种平静,让我的训练积累可以正常发挥。从而,我可以稳定交付。
做好“一投制胜”的准备,需要大量的反复实操、系统训练和巩固重复,但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那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自我超越感”。这种巅峰体验的乐趣在于,我会放松自我,沉浸在高速比赛的节奏和韵律中,根本没时间胡思乱想。身边有9个球员在全力飞奔,但只要球在我手里,我就有如神助,知道下一步该何去何从。之所以能够收获这种快乐,就是因为我已经在这座球馆里默默积累了无数个小时,不是在打磨技术,就是在研究录像。当真正关键的时刻来临,我才能够手到擒来,这是最极致的自由。
每年有七八个月,我都处于持续而集中的紧张状态——在NBA以超高强度出战82场比赛。赛季一结束,我就会来到一座这样的小球馆,自我重置,找回对篮球比赛最纯粹、最本真的热爱。这份对比赛、对打球的热爱之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就是有机会持续精进的喜悦。
当我投入无数个小时来提升自己的赛场表现,我并不确切知道何时才能有所回报,以及具体有何种回报,但我坚信“功不唐捐”。即便已经在联盟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我依然会在比赛中途遭遇一个又一个“顿悟时刻”:一个动作、一次对位、一种攻守变化,都会让我突然之间灵光一现,“嗯,七月的时候我们演练过一模一样的场景,现在我胜券在握了”。紧随其后,电光火石之间,神经系统做出本能反应,一切都好像慢了起来。我感到一阵肾上腺素的涌动,但它的目标是确保行动精确,而不是在神经系统肆意泛滥。通过长期坚持的呼吸训练,我的肺部已经能够稳定输出,此刻呼吸道也开始打开,为血液提供了更多氧气。心脏并没有怦怦乱跳,它只是适当加快了跳动节奏,以便将更多富含氧分的血液输送到全身上下。肾上腺素甚至似乎涌入眼睛,瞳孔放大之后,视野开阔到足以洞察一切可能性。大脑处理各种视觉信息的速度比思维还要快,肌肉也各就各位,自动执行一套已验证有效的既定计划。然后,我开始起飞。我可能会做一次背后双交叉运球,感受到看台上的球迷们正翘首以待。当我干拔起跳时,余光注意到板凳席上的队友们也站起身来。但在高压之下出手的那一刻,我的注意力始终专注在篮筐上。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我已收获了足够多的信心,让我确信一切尽在掌握。我沉浸在当下这一刻——一种混杂着警觉与平静、紧张与快乐的状态。
这就是我想在这本书里分享给你的经验。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你都能变得更好。你或许会疑惑这个目标对你意义何在,我想邀请你在思考的时候打开想象力。你到底想要什么?它可能相当于你生活中的上篮或罚球,或者你可以想得更大胆一些,在中圈位置投中制胜绝杀。但我坚信,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或意外。追逐成功的过程也许并不总能如你所愿,但对我们来说,只要我们准备充分、意志坚定,所付出的努力能够匹配关键时刻的需要,成功都是有机会达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时刻准备好“一投制胜”。
在NBA中,球员们都知道可以找我寻求建议。新秀们向我请教保持稳定的秘诀,崛起的新星问我如何从天才进化成领袖,老将们一直和我探讨怎样才能保持高水平状态,从而尽可能延长巅峰期。
有一次我指点了一名年轻球员的训练,七个月后,他在季后赛系列赛的第四战中击败了我。联盟外的人对此感到费解,不明白我为什么甘冒风险,要为竞争对手创造优势。但球员们都能理解。我们同样热爱这项运动,希望能看到它持续进化。我们总在相互交流各种各样的智慧或看法。如今,我当然不会对他们倾囊相授,但我总会给他们一些能够学以致用的建议——更好的球员能够成就更好的比赛。但归根结底,我们仍是竞争对手。NBA球员很擅长在两种本能之间达成平衡:赛前一晚可以把酒言欢,来到场上依然能够刀锋相见。
分享的本能也源自身上索尼娅·库里的基因。我的母亲创办并经营了我所就读的蒙台梭利小学,在我通过看父亲打球(他在NBA打了16个赛季)而领会篮球艺术的同时,母亲教会了我该如何学习。她充满爱心地调整课程,以帮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甚至都还没意识到的潜力,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底,记在心上。从她身上,我继承了一种愿望,那就是用我的故事去激励各种背景的人们,帮助他们完成释放自身潜力的拼图。在NBA打拼相当不容易,但真实的生活更是充满艰辛。在充斥着繁杂噪音的混乱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确保自己有准备、有动力、有韧性并且保持平静?为了让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充分理解成就伟大、实现自我超越的意义?面对任何一件事,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确保自己始终做好“一投制胜”的准备?
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我都很高兴此刻你和我同在这座球馆里。现在,我要把球传给你。准备好,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