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博士的破圈实验张宜良首部力作 985养鱼博士的科研破圈之路 随机赠限定小卡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8736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9-14 07:10:12
  • 发布日期:2025-09-14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张宜良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反映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生活和心路历程的作品。本书以一名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的第一视角,讲述了作者在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生活、师生关系、职业发展、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的经历。从“养不出母鱼无法毕业”的科研困境,到成为百万粉丝博主的意外收获,再到从事科普工作的社会责任,最终到下定攻读博士的艰难决心,其传递出新时代研究生敢为人先、勇于挑战的精神和学以致用、回馈社会的责任感。

本书是首本面向大众介绍“水产养殖”专业与行业的科普读物。书中所述水产养殖“产、学、研”等知识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一冷门却又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书中对传统水产行业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进行了阐述,让读者看到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传统行业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发展,也激发起行业内从业人员对创新的思考与实践。本书不但提升了水产养殖行业的社会认知度,还为水产学科科学知识的传播,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而书中对水产行业与国家安全紧密关联的论述,更是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并切实感受到它的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

作者:张宜良,中共党员,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现为水产养殖专业博士研究生。2023年4月因“养不出母鱼无法毕业”系列视频火遍全网,目前粉丝总量一百逾万,视频总播放量超6亿,“我在985大学养鱼”等词条频频登上热搜。曾先后参与CCTV-1《开讲啦》、《最强大脑》、《强国青年说》等30余档综艺节目,并开展助农直播百余场,带动助农产品、水产品销售总额达2000万元。同时在海洋科普领域深度发声,以直播、短视频、撰写科普文章等方式助力上百万人次了解海洋、了解水产,相关科普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选中,此外,相继于高校、科技馆、乡村小学等地举办海洋科普公益讲座一百余场,辐射十余万人次,受聘“中国科学技术馆专家志愿者”、“山东省海洋知识宣讲人”。相关事迹,受《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全平台账号:养鱼的张宜良

主审:艾庆辉,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主要从事鱼类脂类营养及免疫代谢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近年来,发表SCI论文200余篇,2017-2024年连续八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担任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饲料分会副理事长等;担任水产领域国际主流刊物《Aquaculture Research》杂志副主编、《Aquaculture》杂志section主编等。


编辑推荐


一些关于《水产博士的破圈实验》的答疑解惑

1. 不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人能看懂这本书吗?

答:完全可以。作者用“养不出母鱼”的亲身经历作为主线,用口语化和故事化的方式解释专业术语(如基因敲除、杂合子),并穿插实验室趣事和网友互动。例如,用“剪鱼尾巴像剪指甲”类比基因鉴定,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2. 不学水产养殖的人有必要读这本书吗?

答:当然有必要。书中通过“核污水科普”“新疆三文鱼争议”等社会热点,揭示水产与食品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的关联。普通读者可了解“为什么中国淡水虹鳟≠挪威三文鱼”“水产养殖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实用知识,打破对“养鱼”的刻板印象。

3. 对于大学生有什么帮助?

答:可从中获得三点启发:

专业选择:作者以自身经历对比“热门专业(如金融)”和“冷门专业(如水产)”,说明“冷门≠没前途”,关键看个人深耕与时代需求。

科研启蒙:书中详细记录从“养不出母鱼”到发表SCI论文的全过程,展示科研的“真实面目”——99%的重复实验+1%的意外突破。

职业规划:作者通过自媒体转型科普博主的经历,示范如何挖掘专业独特价值,适合对未来迷茫的学生。

4. 研究生读这本书有什么意义?

答:研究生可将其视为“科研生存指南”:

师生关系:作者与导师艾庆辉的互动(如“六顾茅庐求拜师”)揭示如何平衡“学术自主”与“导师指导”。

实验心态:面对“鱼集体死亡”等挫折,作者用“初级乐观主义”化解压力,提供心理建设模板。

5. 普通读者(如上班族、家庭主妇)会感兴趣阅读吗?

答:当然会。书中内容贴近生活:

食品安全:教读者如何辨别“病虾”(白斑病虾壳有白点),避免买到污染海鲜。

冷知识:解释“为什么超市三文鱼有虹鳟冒充”“牡蛎壳为什么有金色黑色”(基因育种结果)。

育儿场景:用“斑马鱼胚胎透明可见心脏跳动”的案例,激发孩子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6. 这本书适合作为科普读物推荐给孩子吗?

答:适合青少年(12岁以上)。书中“荧光斑马鱼检测污染”“用显微镜看鱼卵孵化”等内容充满趣味性,作者在青岛海信探索中心的线下讲座证明,小学生也能被“贝壳如何长出珍珠”这类故事吸引。

7. 书中是否有对“冷门专业”就业问题的直接解答?

答:有。作者以水产为例,列出具体数据:2023年中国水产养殖产值1.3万亿元,岗位涵盖“饲料研发”“水产疫病防控”“观赏鱼育种”等,并现身说法:“我靠养鱼视频全网涨粉百万,接央视节目邀约”。打破“冷门=失业”的偏见。

8. 这本书与其他科研类书籍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答:在于“破圈”视角:传统科研书聚焦“成果”,本书聚焦“过程”。作者将“实验失败”“鱼被冲进下水道”等狼狈经历写成段子,让读者看到科研背后的真实生活。

总结:无论你的身份是专业从业者、学生还是吃货,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知识彩蛋”。


下载地址

目录

第一章

养不出“母鱼”——毕业是我最奢侈的梦想

相识之缘∣水产养殖、母鱼和我的“三角关系”

水产之变∣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前世今生

良师之幸∣研究生该与导师如何相处

治病之方∣鱼和人都一样,有“病”就得治

第二章

养出“母鱼”了——毕业是我最艰难的道路

好运之果∣厚积薄发,“母鱼”与事业双丰收

科普之力∣科研重要,把它讲出去同样重要

校训之意∣如何在旷野中打造自己的轨道

突来之难∣面对绝望,尝试做“初级乐观者”

第三章

养出“母鱼”后——毕业是我最刻骨的“初恋”

深耕之重∣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即可

就业之道∣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去哪里了?

安全之责∣养鱼青年眼中的“国家粮食观”

未来之迷∣读博后会变成“海王”还是“水货”

后记


短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