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9260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2-26 04:10:05
  • 发布日期:2025-09-07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刘二永
  • ISBN:9787104055617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立场,界定了“中国古代叙事”概念,明确了“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基本要素,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关于叙事的史料进行了全面挖掘。在前人理论史书写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了以历史为主与以逻辑为主相结合的理论史撰述方法,分别对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理论内部基本要素的逻辑演变进行梳理。在阐释理论的同时将其回归到历史发展实践中,从社会发展、戏曲体例变化、戏曲创作以及古人戏曲观念的发展等方面探寻了叙事思想发展背后的历史实践。

作者简介

  刘二永,1984年生,山西大同人,艺术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近年出版专著《中国古典剧论中的叙事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数项,在《中华戏曲》《戏曲艺术》《艺术学界》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等称号。

下载地址

序言

  刘二永的新著《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要出版了,衷心祝贺!刘二永是一位对学术有着赤诚之心的青年学者,在闹市中取静是她真心的追求;喜欢思考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从看似熟悉的常情中发现新知、新线索是她极为享受的事情。2019年,刘二永已经出版过一本戏曲理论方面的专著,在中国传统叙事理论及戏曲叙事观念的观照下,挖掘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叙事成分,剖析、推衍其中“杂”“散”的理论成分,追问为什么叙、叙什么事、如何叙、用什么叙等理论问题,较系统地总结了古典戏曲的叙事观念、目的及要求、叙事内容、叙事动作、叙事媒介,在中国古典戏曲叙事学理论的系统性构建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体现出一个青年学者的理论能力和学术水平,对其赞赏,是我这位亦师亦友之人的由衷之意。
  中国古典戏曲乃“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故事”这一基本要素以及“叙事”这一功能在戏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戏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戏曲体例自身以及古人戏曲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叙事思想又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基于此理解,该著对中国古典戏曲叙事思想进行了历时性研究,展示其在历史中的嬗变,析其规律,揭示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的关系,这一探究对于戏曲叙事的独特性彰显,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完善戏曲理论史研究,对于促进古代戏曲叙事理论于当代的功能发挥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对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的课题,虽然国内对这一课题已有一定的涉略,然深入研究的需求仍然很大。该著以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为指导,全面挖掘与搜集了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变及其背后的历史实践情况作了系统梳理与考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上述学术研究,体现出令人可喜的创新性。
  该著首先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立场,从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处发力,界定了“中国古代叙事”概念,明确了“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基本要素。叙事学源自西方,研究叙事时很容易有理论先人为主之嫌,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而本课题仅借其名,踏踏实实地寻觅中国特色的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其先考察了中国古人在以“叙事”或相关概念批评历史、诗词、小说等叙事时所体现出来的叙事观念,并结合具体叙事文本分析其中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提炼出中国本土“叙事”概念的基本内涵,以此为指导,将西方叙事理论作为参照,全面挖掘了中国古代戏曲叙事批评史料。强调中国古代史学及文学批评中的“叙事”主要指作者凭借某一种或几种媒介以一定的方式排列、组织事件,创构故事的活动,叙事理论研究一切与叙事以及故事相关的因素;指出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的批评主要围绕叙事内容、叙事动作、叙事媒介三个基本要素进行。

目录

绪论

上编 历史之“变”——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 聚焦于叙事之“事”——元代戏曲叙事理论
第一节 元代戏曲叙事理论概貌及其历史背景
第二节 元代杂剧故事论
第三节 元代戏曲“伎剧”观
第二章 着重于叙事之“叙”——明代戏曲叙事批评
第一节 明代戏曲叙事理论概貌及其历史背景
第二节 明初以“关风化”为出发点的叙事理论的生发及其影响
第三节 李贽戏曲叙事结构论及其理论史意义
第四节 王骥德“曲”“事”结合机制论
第五节 “发挥”——明后期戏曲叙事之“叙”的意识体现
第六节 晚明戏曲叙事之“境”的内涵及其审美追求
第三章 叙事批评的总结与深入——清代戏曲叙事批评
第一节 清代戏曲叙事理论概貌及其历史背景
第二节 清前期李渔戏曲叙事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清前期戏曲叙事法的集中探讨
第四节 清前中期戏曲叙事批评的“历史化”潮流
第五节 清代中后期戏曲“演事”理论的发展

下编 逻辑之“变”——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要素的逻辑演变
第四章 戏曲叙事内容批评的演变轨迹
第一节 戏曲叙事内容批评发展的整体脉络
第二节 多要素影响下故事内容批评的视角之变
第三节 人物形象的体认轨迹
第四节 “关目”内涵及其批评视角的发展演变
第五章 戏曲叙事动作批评的逻辑演进
第一节 戏曲叙事动作批评的整体演变轨迹
第二节 “结构第一”命题的语义及其追求演变
第三节 “主脑”的孕育历程
第四节 “头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历程
第五节 “针线”由对章法的关注向情节合理性反思的发展
第六章 戏曲叙事媒介关注视角的流变
第一节 戏曲叙事媒介批评的整体演变轨迹
第二节 语言为戏曲叙事媒介的体认历程
第三节 曲、白叙事功能体认的变化
第四节 脚色为叙事媒介观念的生成及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