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自2009年1月15日的“1549航班事件”到现在,一 晃两年多时间过去了。2010年3月,也就是我开始民航飞行30年后,从航空 公司飞行员的岗位上正式退休。幸运的是,在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 我都能依据自己的爱好从事我所热爱的职业,与成千上万的同事们并肩战 斗。随着退休生活的开始,我得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拥有更多 难得的机会造访新的地方,结交非凡人物,聆听他们的故事。同时我也有 幸能到世界各地旅行,跟大家谈论那些对我和广大旅客来说都很重要的话 题。
在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前景尤为光明。中国是一个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的国家,在航空业方面进展神速。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会 选择乘坐飞机出行,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航空旅行促进了商 业发展、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它把来自东南西北的人们联结在一起。
这些都是航空业对经济和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看到这一行业的发展态势 令人兴奋。
作为一名亲身经历了航空业发展历程的飞行员来说,我可以证实:驾 驶新飞机、飞向新的目的地,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是多么令人激动!对 于同样是飞行员的那些读者来说,你们很清楚能够成为第一个驾驶新机型 的人是多么难得的一种经历!这种兴奋感和发展的潜能会渗透到飞行团队 的每个人心中。
航空业的发展还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中国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由 此看到中国正在取得的进步,领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在中国从事商 业活动。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很高兴能在中国的沿海地区短暂停留 ,并造访了香港和澳门。尽管此后我没有再来过中国,但跟全世界亿万观 众一起,我兴致盎然地观赏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电视直播。我和我的家 人一起观看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对于其中美轮美奂的表演惊叹不已。我期 待着下一次访问中国的机会,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能有更多的了解。
我要感谢杨元元先生翻译了《最高职责》一书。一个有着像他那样飞 行资历和工作背景的人,把他的专业精神贯穿到这项任务之中,对我来说 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从他参加空军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经历再到南方航 空公司的任职,杨元元先生以自己的实践在航空领域做出了职业表率。感 谢他的帮助,把我的故事带给中国人民。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当我得闲回想那不平常的一天所发生的重要事 情时,对于我和同事们通过配合默契的精诚协作所取得的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甚为感动,这一经历更加强化了我一直以来所持有的信念:飞行员的 职业不只是要求精湛的技术、渊博的知识,以及只能来自经验的判断力, 同时还要求有一种对于卓越的不懈追求。这个职业要求具备一种更深的理 解力。正是基于对飞行职业的深刻理解,使得我和我的机组人员能够迅即 作出反应,并以一种新的方式把我们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我们从未受过特别 训练的新的情境之中。
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历经数十年发展起来的、健 全的安全系统中操作,我们拥有卓有成效的安全文化。通过机组资源管理 以及其他开创性的探索,我们学会了减少驾驶舱层级管理,不仅是作为机 组里的飞行员和乘务人员在一起共事,而且是与空中管制员以及其他相关 人员作为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默契地通力配合。我们了解有效领导和服 从技巧的重要,知晓指挥者和被指挥者彼此之间以及同乘客之间的角色定 位和职责要求。我们必须提醒自己听从这一团队中不管来自哪一层面的专 业意见。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和共同的目标,每一个从事飞行职业的 人,都需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乘客。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和我的副驾驶员杰夫·斯基尔斯一起(我们 这对黄金组合已广为人知),开始为我们职业中一直关注的飞行安全、飞 行员的职业素养等问题大声疾呼。当我和杰夫开始意识到,1549航班的故 事并不会像大多数其他故事那样被淡忘时,我们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 感,那就是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做好这件事,只要大家的注意力依然集中 在我们身上。我知道,作为航空机组人员的你们若处在同样的境地,也一 定会义不容辞。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最为钦佩的是那些在工作中恪尽职守,有着全 神贯注的专业精神,并总是想使下一次飞行有所超越的人。通过从已发生 的事故中吸取宝贵的教训,我们的航空业正在日渐得到改善。这些教训是 以许多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绝不允许这些教训被遗忘,绝不允许重蹈 覆辙。我们必须铭记什么才是重要的,并且深明其中的缘由。
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 2011年5月 于加州丹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