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岚
作家,编剧,电视评论员。儿童救助机构“小希望之家”创始人。已出版《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背后》《不纠结情路》《小艾向前冲》, 以及纪实文学《小希望》等作品。
她还是《大声说》《东方直播室》《深度观察》《中国面孔》等多档电视节目的特约评论员。
女性要“养育”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成为人生的主角,改变后代的未来——孩子的起点,在妈妈的手中。
作者陈岚以多年的文字与人生经验,设身处地从女性角度出发,为女性的人生把脉,把影响女性命运的根源和模式一一道来,并给予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
陈岚
作家,编剧,电视评论员。儿童救助机构“小希望之家”创始人。已出版《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背后》《不纠结情路》《小艾向前冲》, 以及纪实文学《小希望》等作品。
她还是《大声说》《东方直播室》《深度观察》《中国面孔》等多档电视节目的特约评论员。
1.为所有女性全方位揭露成长路上的“陷阱”,让人生从容不迫。
2.全部基于真实案例,内容震撼、感动。
3. 武志红作序,尹建莉、李雪、雷明、乐嘉联袂推荐。
自序
这些年,我一直尝试帮助一些孩子。太艰难了!当加害人是孩子的监护人时,就更加艰难。
站在风暴里,企图抓住的每一朵生命之花,最终都从掌心离散,化为灰烬。
每一个凋零伤残的孩子身后都有一个电影《盲山》中的母亲——无助、无知,更无力。
这样的母亲不仅不能保护她的孩子,甚至连自己也不能保护。
于是我试着去帮助母亲。我行走在地心深处,循着涌动的地脉之火,越走越接近真相——这些无助无力的母亲,扮演着两个角色,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她们往往是家族中被牺牲、被伤害的那个孩子;等到成为母亲,又在孩子身上复制了自己的遭遇。
我终于明白,呵护女孩,要从呵护母亲开始;教育女孩,要从教育母亲开始。而教育母亲,意味着要重新养育母亲们心灵深处那个曾经无助的自我;那个身处绝望童年,在千疮百孔的家庭中代际轮回的小女孩。
“切断轮回”是童年不幸的女性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这本书,我希望不仅可以帮助父母找到养育女儿的方法,也能帮助女人们重新“养育”自己。
在这些年的调查、访问和实际接触里,我遇到了太多的不正常家庭,但这些家庭却被社会文化默认、接受。有些家庭成员的做法明显不妥,甚至可以说是在作恶,却依然得到了周围人或某些媒体的理解和支持。
所以,我们的“养育”,需要从告诉女孩子们什么是“正常的家庭”开始。
正常的家庭,应该是“母慈,父爱,子女友好”。
传统如此,现代文明亦如此。
为人父母的,兢兢业业工作,不沾染恶习,尽量按时回家,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事情是陪伴家人,养育幼儿。
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父母要做到幼时充分陪伴,生活上给予呵护;少时则教育有方,助其成长。
成年时,父母从储蓄中拿出早已预备好的金钱,赠予子女,子女或买房置业,或投资发展事业,或顺利婚嫁。
在这之后,父母逐渐放手,只在子女的人生关键点上提点一二,不同住,不干预,不控制。
很多欧美家庭如此,中国的正常体面家庭亦如此。
而在我接触的那么多有问题的家庭中,导致家风不正的最多原因就是“重男轻女”。
在这样的家庭结构里,父亲如魔龙盘踞在上,母亲如奴仆般隐形,忠实执行父亲的意愿;或父亲直接“消失”,留下一个虽能干但内心绝望的母亲,独力养育孩子。
在这样的家庭结构里,因为父亲拥有绝对权力,他一旦沾染黄赌毒,或好吃懒做,家道必然沦落,全靠母亲苦苦支撑。如果母亲绝望,自谋出路,剩下的孩子则处境凄惨;如果母亲带着孩子出去闯荡,则母幼都格外艰难。
重男轻女家庭里长大的儿子会大概率复制父亲的模式,不仅容易成为长不大的“巨婴”,更可能一边享受女性的照顾,一边轻视女人;女儿则大多懦弱无助,哪怕长大成人出嫁后,也一心一意帮衬娘家,甚至因此激发自己小家的家庭矛盾,令自己的婚姻困难重重。从前我在乡村采风,见过太多这样的悲剧。
有一次我在江苏乡村,见到一对夫妻打架。妻子被丈夫掀翻在家门口的自留地里,一脸一身的泥巴,围了几十个村民,没有一个人去拉劝。矮壮结实的男人揪着女人的头发一次次朝泥水里按:“你是吃屎长大的?什么东西都往你娘家扒!”
因没人阻止,我忍不住要去打抱不平,同行的村干部拉住我:“这个女的,把她女儿上高中的钱都拿去给她弟弟还债了,是赌债。”她的女儿因为没钱交县城高中的寄宿费,急得要喝农药自杀。
后来村干部到底是上去喝止、拉劝了。
大约也是等着人给自己台阶下,那男的就势松了手,黑红的脸上也满是泥水脏污。有村民打了水来放在地上,叫他们夫妻洗脸。
女的爬起来去清洗,男的却木木地蹲在原地,似乎方才的暴虐耗干了他所有的精气神。他木然地望着地上,望着妻子在泥地里滚出的那个坑。
我顺着他的眼神看了很久。
那时的我还年轻,却也看明白了些世相。
在很多中国乡村,弟弟结婚可以要求姐姐出钱,生了孩子也要姐姐给红包或奶粉钱。等着孩子满月、周岁、上学,甚至成年之后的考大学、就业,这个男孩子,都可以理直气壮地朝姐姐张口要钱。
不仅这个家庭的所有资源要优先供给弟弟,还要优先供给弟弟的儿子。他们不仅可以汲取本家庭的资源,还可以借着姐姐们的婚姻,把索取的根系一直伸进姐姐的小家庭,不断汲取营养。除非姐姐们有足够强大的觉知,能够自行切断这样的汲取。
但太难了。
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女儿被“制造”成女奴,儿子被“制造”成小皇帝。
女奴从小被植入了“扶弟魔”程序——毕生以奉献自己、掏空自己来供养哥哥或弟弟,以此换取父母那点滴可怜的认同,并且,她们自身还能甘之如饴。于是就会出现故事里的悲剧——自己女儿的学费,都能拿去给弟弟还赌债。这样的“扶弟魔”,哪怕读了很多书,在城市里上班生活也一样是“祸害”——在单位里,是最常见的那种三姑六婆,专门散布重男轻女的劣质价值观:
“女人啊,事业再成功,没有男人也是不行的!”
“你家就一个女儿,攒钱有啥用啊?”
“什么,你一个男的,在家还做家务?那你娶老婆是干吗的?”
而被全家资源供养出来的男人,通常情商极低,要么谄媚讨好得让人难以直视,要么霸道蛮横得人憎鬼厌。
我有一个上海女友,公司里新招了一个男同事。他刚来没几天,就在格子间里吃零食,吃泡面,还让女同事帮他收拾。
女同事一脸问号。
他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女的不就是干这个的吗?”或者是:“女孩子多学学做家务,我这是给你锻炼的机会,不然没人要你的!”
他恶臭的三观,真的把部门都熏晕了。最后好几个女同事联名去找上级抗议,这男的试用期没结束就被劝退了。他走的时候,还觉得自己很无辜。因为在他家里,真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模式啊!
他有三个姐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别说收拾桌子、洗碗了,连袜子都要姐姐给他穿!他去外地读大学,父母特意安排和他同一个城市的姐姐每周去他学校,帮他洗衣服、打扫卫生。
当谈到择偶观的时候,他得意扬扬地说:“必须要能像我姐姐那样贤惠善良的。”
一个女同事愤愤不平:“你怎么不回老家去找?现在上海可没有这种女孩子!”
他回答:“上海有的是独生女家庭啊!我找一个单纯的、听话的,她不想做家务也行,叫我妈跟着我们住啊!或者她家里也可以出钱请保姆啊!”
他是认真的。
无数这样成长起来的男人在类似“扶弟魔”的新闻下,回忆自己把姐姐当牛马使唤的“美好温馨回忆”,然后总结:“有姐姐真好!”然而,已经长大成人的姐姐们是怎么想的呢?一个女孩给我讲了她的回忆:
小时候,家里所有的好吃的,都只能给哥哥和弟弟,是绝对轮不到
我的。我长得最瘦,最矮。有一次在外面,别人给了我一个馍,我弟弟吃得很饱的,馍对他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对我却是。我捏在手里想吃,我妈妈大声呵斥着叫我拿出来分给弟弟。那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我犯倔了,就是捏在手里不给。我妈妈瞬间暴怒,骂了我很久。我伏在膝盖上哭得泪流成河。过了一会儿,我屈服了,拿出馍来分给弟弟,可是我妈又怒了,再一次骂我,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了……那个馍,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哪有不饿的孩子?哪有不馋嘴的孩子啊?
在理直气壮地剥夺了一个孩子的教育、健康甚至是生存机会时,还能把这样的剥夺,通过回忆粉饰得花团锦簇,充满温馨,姐姐们的“馍”,怕都是喂了狗吧!
流泪、饥饿且痛苦害怕的女孩,才是民间口述史的另外一面。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女孩的声音都是缺失的。她们中的很多,能活下来已经不易。
这是弱者经历的悲苦真相,一点儿也不温馨,更不美好、不无私,只有眼泪、饥饿和被压抑的痛苦。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如果每一个家庭都以男性和男性血亲为圆心,每一个圆心里,男性理所当然地获得一切资源,女性永远处在从属地位,只能服务,只能依附,整个社会里,女性们想获得认可、体现价值,就必须通过生育——而且是生育儿子才能实现,那么,这个世界再难进步。
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不断地摧毁这些旧文化,但旧文化的惯性如此强大,透过无数的生活细节、话语习惯、公共语境,一次次地强迫人们回到腐朽的车辙上。
传统男性社会一直在动用文化、话语权驱赶女性走到他们设定的角色上。女性被剥离和否定一切生而为人的功能。
“哎呀,女人和哲学不能共存。哲学是费脑子的,费了脑子女人就不美了。”
“女人对这个世界应该尽的义务就是‘美’。”
还有不客气的:“女人懂那么多干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最恶毒的:“女子无才便是德。”
世界名著《飘》里,女主人公郝思嘉的妈妈用温柔的规劝,黑人保姆用各种冷嘲热讽、威逼利诱,来驯服郝思嘉这个野性十足的女孩,让她乖乖接受“淑女人设”。
因为,只有淑女,才会有绅士娶啊!
郝思嘉的保姆强调,在旧时代,女性的唯一出路就是结婚嫁人。结婚嫁人的核心就是有男人能看中你,你能成为一个服务丈夫(男性),并为他生儿育女的“女人”。
这样的设定,把女人牢牢地钉在了从属者和服务者的位置上。这个设定是以男性的繁殖利益和基因利益为基础的。
数千年来,这个论断一直在世界各民族不同的社会里被提及、被重复,女性被薅夺了“性功能与繁殖功能”之外的所有发展空间。
直到150 年前,女性权利运动崛起,女性开始奔走呼号,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婚姻自由的权利、生育自由的权利,以及财产权和选举权。
可能很难想象,这些艰难的抗争,仅仅发生在100 多年前。也就是说,今天姑娘们习以为常的事——剪发,上学,求职,去银行存钱,穿短裙,穿比基尼,选择自己的另一半,与恋人在街头拥抱……在100 年前,都可能会让你挨打、坐牢甚至丧命。
100 年很久吗?在历史长河里,只是朝夕。
100 年太短了,短到很多人还没学会以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女性。
学会如何文明地对待女性,是我们中华民族迈向文明,跃升世界民族之林前列的必修课。女性强,则民族强。
是时候了!
女孩别怕!我想写给每一个在成长中感到迷惘的女孩,写给每一个在原生家庭中饱受创伤的女孩……我们一起重新“养育”自己,共同成长。
改变自己,则能改变后代的未来——孩子的起点,在妈妈的手中。
楔子·苦痛的源头 ... 23
第一课 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究竟是养女儿还是养女奴 ... 32
消灭“妾妇之道” ... 36
低到尘埃里的人生 ... 38
切断自我攻击 ... 43
缔结女性共同体 ... 47
第二课 在“十面埋伏”中成长
“不设防”的社会 ... 53
家庭内部的“黑手” ... 55
不要污名化受害人 ... 58
警惕“恋童癖” ... 61
必须懂得儿童安全知识 ... 63
改写美国儿童保护史的3 个孩子 ... 66
第三课 敢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少女易犯的“七宗罪” ... 72
差点毁掉一生的早恋 ... 74
女孩,请珍惜你的身体 ... 79
别让人生长在处女膜上 ... 81
在亲密关系里守住边界 ... 83
第四课 活出你的攻击性
跳出“传统文化”的怪圈 ... 86
看清现实 ... 89
看透未来 ... 93
那些不得不防的恶意 ... 100
专为年轻姑娘设下的陷阱 ... 107
被伤害后的自我疗愈 ... 112
第五课 你必须有点锋芒
如果顺从“习俗”,你会得到什么 ... 118
不要轻易斩断你的职场之路 ... 120
了解男性思维 ... 126
女性间的守望相助 ... 131
谨防职场骚扰 ... 135
获取家族支持 ... 139
第六课 女人要先嫁给自己
请先嫁给自己 ... 145
彩礼的真相 ... 150
婚姻的风险 ... 154
母性的代价 ... 158
离婚当自强 ... 164
最佳婚姻的样子 ... 168
第七课 前所未有的妈妈教程
生命之珠 ... 175
生育合作 ... 177
家庭力量 ... 185
社会辅助 ... 187
新手妈妈 ... 191
黄昏哭吵综合征 ... 194
父母必修课 ... 197
第八课 分娩,拥抱最脆弱的你
10 级疼痛 ... 202
产妇的命在谁手里 ... 204
抢救产妇 ... 206
无痛分娩 ... 211
第九课 成为自己的主角
繁衍利益 ... 222
文化惯性 ... 224
荆棘与玫瑰 ... 226
女士优先 ... 228
走向平等 ... 230
跋·祝福
无处不在的谎言 ... 233
成为爱的主体 ... 234
从公主到女王 ... 235
掌管你的“国土” ... 236
大璐璐yeah 2019-10-23
被父母保护的很好的我,在看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原来,在中国,还有如此重男轻女的一面。女性作为弱势群体,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让自己陷入困境的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