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何写作本书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之际,为了探索数据如何直接赋能业务,我在推动数据中台过程中于2018年开始接手某个数据产品。该产品主要利用数据打造新功能对To B业务进行赋能,在我接手之前,该产品团队已经做了两年,每年投入好几百万元,虽然产品功能不少,但该数据产品实际的业务用户使用量很低,一直未获业务方高层认可,团队士气也非常低落。
快速了解、评估现有产品相关功能后,决定放弃原有产品逻辑,重新梳理和设计产品结构及内在逻辑。首先以“单客户360”作为最小化可行产品(MVP)进行切入,不到半年,业务用户使用量MAU增加5倍,开始有业务高层(事业部负责人)愿意为我们的数据产品站台。在我们取得速赢、获得初步认可之后,继续快速迭代,设计开发既有创新性又紧贴业务、务实易用的功能(如商机推荐、销售作战地图等),相关数据功能给业务部门带来收入增量近1亿元。产品团队相继获得了业务侧及IT侧的VP奖项,团队士气大大提升,我个人也获得了集团CIO奖项(CIO Champion Award)。
在高层领导的建议下,我尝试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背后有哪些关键成功要素,有哪些要素是有可能复制和推广的。在分析和梳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20年左右的信息化历程中,往往是业务人员提出明确业务需求和解决方案,由IT人员进行实施,从“线下”搬到“线上”,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很多懂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的IT人才,但真正“懂业务”“懂数据”的人很少。
大约在5~10年前,国内头部的一些企业开始探索数字化转型,惯性使然,有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或数字化产品是由信息化部门牵头负责的。相关的IT人才在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方面有较深的积累,但对业务、对数据的认知广度及深度较为有限,设计开发出来的数字化系统或产品,往往是“IT自嗨”得不行、实际业务赋能效果并不好、业务方认可度不高,我们的这个数据产品,前期基本上就处于这么一种状态。相对而言,我在IT侧、业务侧都工作过很长时间,对业务、对数据有一定深度的认知,这非常有助于提升企业数字化产品的操盘成功概率。而对于“懂业务”“懂数据”这两个要素,“懂业务”是前提和基础。
形成了这个基本判断以后,接下来要考虑的便是如何才能让有IT背景的人员快速了解业务、对企业基本运作快速形成认知。
如果市面上能有一套主流的成熟知识体系来介绍业务架构相关内容,那我们直接导入或借鉴就可以了。但现实情况是,在企业架构领域的研究,国内远远落后于国际,尤其在业务架构这个细分领域。而国际上虽有多套知识体系(如BIZBOK、O-BA、ODBA等),但仍在发展,尚未完全形成具有主导性的成熟体系及落地方法论。相对而言,国内专门介绍业务架构的书很少,尤其是把业务架构作为一个细分领域进行体系化梳理和解构的入门书更少。
这就意味着国内人员要想把业务架构搞清楚,我们一方面要甘当学生,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多套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借鉴各套知识体系的同时,需要有一定的独立判断、分析梳理和统筹融合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适当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尝试去解读和梳理一系列问题:企业架构是什么?业务架构和企业架构之间是什么关系?业务架构和常常听到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之间是什么关系?业务架构自身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又如何协同落地?等等。
国内有很多同人都在这方面进行着探索,对于研究过架构的朋友,相信在初期都会有一种体会:这是一个庞大而纷繁芜杂的学科。我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相关知识体系,如Zachman、TOGAF、FEA、DoDAF、BIZBOK、O-BA、ODBA等,每个体系都有自身的一套方法,并涉及一大堆英文术语,与此同时,国内不同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基于自己的理解翻译或衍生出不同版本的中文术语。要想把这么多知识体系及术语大体梳理清楚并形成基本自洽、可指导实践的整体逻辑,对相关人员的英文水平、对业务及IT的认知水平及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水平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比较艰辛的过程。
经过若干年研究梳理后,我有了一定的积累并尝试总结和分享。很高兴能在EAGC企业架构社群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魏炜、罗飞、徐振轩、路希等),我们每个人都有15年以上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相关实践经验,有的是企业的IT高层、企业架构负责人,有的是咨询公司合伙人,也有的是企业负责人,大家一起加入、共同探索。希望我们所梳理总结的这本书,可以作为铺路石,能给业务架构的爱好者带来一些帮助,为推动业务架构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尽微薄之力。
本书主要特点
实事求是地说,在企业架构、业务架构方面,国内的认知水平与国际的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理论体系方面。本书尝试借鉴国际先进的理论知识体系,融合国内的具体实践,力图在下述3方面进行探索,并期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 国际视野,洋为中用:对于业务架构这一新兴学科,甘当学生、积极吸收和消化国际相关主流知识体系的亮点,并对多套知识体系进行融合。
2. 全面剖析,由浅入深:通过业务解构,让读者在了解业务核心元素及扩展元素的过程中有机会对“企业业务”形成整体初步认知;进而通过对“业务架构进阶”的剖析来加深对业务架构的理解。
3. 落地探索,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创新并梳理出业务架构基础落地方法论,同时给出多家企业的具体实践案例,方便读者借鉴相关落地方法论及案例,循序渐进地探索和推进本企业的业务架构落地事宜。
本书读者对象
这是一本关于业务架构的书,不同部分适合不同层次的阅读对象,主要有下面几类:
85 数字化转型相关高层企业管理者(业务高层、CIO/CDO高层);
85 战略规划人员、业务变革专家、业务架构师、企业架构师;
85 信息化、数字化相关部门经理、产品经理、项目经理、Scrum Master;
85 经营分析人员、需求分析师、数据分析师、数据架构师、应用架构师;
85 希望了解业务的IT人员;
85 HR招聘人员、架构培训师、咨询实施顾问;
85 对业务架构、企业架构感兴趣的爱好者、学习者。
本书内容
本书共12章,分为5个部分,并提供了附录(业务架构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参考表)。
第一部分 架构总述(第1、2章)
本部分包括两章,先说明业务架构是企业架构的组成部分,在第1章中介绍企业架构的概念及发展历程,会对4大主流企业架构框架进行简介。然后在第2章中介绍业务架构的概念及发展历程。通过这两章的介绍,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企业架构、业务架构的发展历程及主流框架体系。
第二部分 业务架构基础知识(第3、4章)
本部分会围绕“价值流+业务能力”这套业务架构体系进行基础性介绍。先在第3章中介绍业务架构的4个核心要素(价值流、能力、信息、组织),然后在第4章中介绍业务架构的6个扩展要素(战略、利益相关者、产品、举措、政策、指标)。基于本部分的介绍,读者可以对10大业务要素形成基本认知。
第三部分 业务架构进阶(第5~7章)
有了第二部分的铺垫之后,我们在第三部分通过“贯通和剖析”来加深对业务架构自身及周边要素的全面理解。
85 先掌握业务架构核心要素间的配合关系:业务架构核心要素是我们掌握和应用这套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我们会围绕“价值流”“业务能力”“信息”“组织”这4个核心要素并结合“流程”分析和梳理这些核心要素之间如何有效协同。
85 再探讨业务架构核心要素与扩展要素的整体协同:在理解核心要素配合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关联其他扩展要素(如战略、利益相关者、产品、举措等),形成业务架构核心要素与扩展要素整体协同视图。
85 最后深入探讨业务架构与其他架构的关系:在企业架构中,除了业务架构,还包含其他架构(如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等)。在掌握业务架构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后,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业务架构与其他架构的关系。
第四部分 业务架构落地(第8、9章)
本书从第四部分开始介绍业务架构落地及实践相关的内容,一些实践探索会在本部分介绍,更多的实践内容会在第五部分进行展现。
第四部分包括两章,先通过第8章介绍业务架构的关键交付物:业务架构涉及的要素很多,最核心的交付物是企业级的流程框架体系或企业级业务能力框架体系。然后在第9章中介绍业务架构与DDD(领域驱动设计)的协同落地:业务架构的交付物输出以后,会面临如何具体落地的问题。DDD体系可以和业务架构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落地。
第五部分 业务架构实践案例(第10~12章)
本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3个企业的具体实践案例,希望能给各位读者带来一些参考或启发。
1. K公司实践案例:本案例主要围绕“价值链+流程”,在不考虑IT要素的情况下进行业务架构梳理及业务调整。
2. V公司实践案例:本案例以“价值链+流程”为主,部分融合了业务能力,从V公司面临的挑战,到启动业务架构设计,再到业务架构落地,进行了较完整的介绍。
3. T公司实践案例:本案例主要涉及供应链领域,强调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周边环境下,需要对相关业务架构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符合业务发展需要。
附录A 业务架构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参考表
在业务架构领域,国外的理论体系发展较早。在学习国外相关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会涉及中英文术语翻译的问题。国内不同人员在研究业务架构的过程中,可能会基于自己的理解翻译或衍生出不同的中文术语,这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困扰。本书整理出了业务架构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参考表,方便大家参考、适当统一语言以便于沟通。后续会根据需要,持续补充和完善该对照参考表。
勘误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上业务架构这门学科仍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书中难免会有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此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如果读者有相关宝贵意见或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eabook2020@163.com。本书的部分资源可在微信公众号“企业架构EAGC”上获得。
致谢
感谢企业架构EAGC社群,让我有机会结识魏炜、罗飞、徐振轩、路希4位老师,我们在业务架构方向上相互交流、共同探索。
非常感谢4位老师甘当铺路石,积极参与本书的编写!魏炜主要负责第11章,提供了V公司的实践案例,同时部分参与了第2章的编写。罗飞主要负责第9章业务架构与DDD的协同落地。徐振轩负责第10章,提供了K公司实践案例。路希负责第12章,提供了T公司的实践案例。国内的业务架构图书较为稀缺,感谢你们的参与和支持,让这本书的内容更丰富并更早面世!
感谢周金根、金毅、傅盛、郭宏、林奎等老师参与业务架构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参考表部分的梳理并给出反馈指导。此外,郭宏老师帮忙完成了部分内容的审稿并提出了很好的参考建议。
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公司编辑董英老师、李秀梅老师和美编吴海燕老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你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李秀梅老师全程跟进、指导我们顺利完成本书!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这本书的出版离不开你们的理解和支持!
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