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这本书的译者严霄霏是我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她于1994 年进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习,2003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首都师范大学任教,后移居美国。
这本书出版前夕,霄霏来信说让我给她翻译的教养书写一篇推荐序,我欣然应允。很高兴我的学生不仅将曾经学过的发展心理学作为自己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术业专攻的领域,还能够以译著的形式为社会服务。当我收到湛庐文化编辑老师寄过来的样稿,通读后发现,尽管这本书的内容主题属于我非常熟悉的发展心理学领域,但文字内容的亲和、生动以及贯穿全书的对天性的尊重,仍让我受益匪浅。
说说因材施教的中外解读
如果要我总结一下本书的核心内涵,“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应该是最恰当的。
以我的理解,作者在书中采用大量的科学研究数据和咨询实例,说明了因材施教的基础是心理学最看重的个体差异。核心人格(天性)的发现是为了了解我们要施教的“材料”(孩子)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以进行基于天性的教养。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的规律。从群体来看,人类的确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但具体到个体,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能动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被动接受任何一种内外因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对不同的个体采用同样的方法和处理方式,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样的思想,在《论语·先进篇》第22 章也有清晰的阐述。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材”之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教化)。
如上所述,教养和教育按照每个人的特点来进行,这是因材施教第一个方面的含义。
个体的发展会有很多不同步的情况。我曾经看到过一种见解,意思是:孩子是一棵树,他所能到达的人生境界,取决于树干上最长的那根树枝,而不是最短的那一根。”我非常赞同这一见解。虽然学界比较普遍的建议是对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的个体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弥补其不足,然而另一种取向已经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即应该让孩子自由地发挥所长,而非简单地取长补短。这就是因材施教另外一个方面的含义。
谈谈父母教养的三个层次
在每学期开始讲授发展心理学课程时,我都会告诉大家,尽管学习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是为了达到很多学术目标,但它还有一个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有益的作用,那就是帮助我们做好父母(了解孩子们),做好自己(了解青年人),做好子女(了解中老年人)。因此,家长们若能通过阅读本书来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以解决实际教养中的问题,正是作者和我们这些教育者最希望看到的。其中,做好父母是最直接的应用。梳理一下,我们作为父母的教养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更多地接近一种本能,即我们的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也会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进行代际间的传递与传承。这应该说是一种相当省心的方式。
第二个层次是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养知识,会更多地学习和了解个体的发展规律与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已经有了天性教养方面的意识,并且不断实践着学术为尊、“按书索骥”的教养实践。
第三个层次应该更进一步,除了阅读专业书籍、了解个体发展的相关知识外,父母更应好好“阅读”自己的孩子。尊重个体差异,制订出更合适的教养计划。这个层次对父母的要求很高,因为孩子是某一类群体中特定的那个。发展心理学通常会总结出某类个体的特质,但若针对某个特定的孩子,则需要我们花时间去观察,不断尝试,探索出与孩子互动的适宜的方式和方法。
当然这种个性化定制也应该有章可循,这本著作就是帮助我们达成第三层次教养的一种工具。在书中,作者既简明扼要地对孩子7 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围绕核心人格和性别两个要素进行了说明,又用他作为家庭治疗师时积累的丰富案例,帮助每一个家长去理解如何读懂孩子。尽管针对每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作者都给出了教养要点,但家长一定要牢记,这些原则若要应用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就需要将反映了一般规律的原则具体化。这必然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快乐地成长时,就一定能体会到伴随孩子一起成长的那种成就感。
探讨守望成长的定力所在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我深有体会,那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常常需要家长有强大的内心去对抗流行教养文化,特别是那些大家顺应潮流和社会习惯所做的选择。比如,有些家长说,别人家的孩子从小要上各种兴趣班,如果我们由着孩子自己的性子整天玩耍,等到有一天看到同龄人潇洒地玩着乐器,顺利进入令人羡慕的学校时,孩子埋怨我们怎么办?虽然目前我们对此还没有非常理想的答案,但希望这本书能给你提供一些支持,以便你能更有底气地“守望”。
而正在写这篇推荐序的时候,霄霏的学弟夏海伟在我们实验室的微信群里为大家推荐了一个报告实录“守望成长”(徐家胜):“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家长应该是一个守望者的角色,七分观望三分守护。”“……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看来,这与以核心天性为本的教养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的后记标题为“有一种幸福,叫孩子的天性因你而绽放”,作者写道:“孩子的天性是因你而得到培养,与此同时你也滋养了自己的天性,这是无与伦比的人生体验……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塑造自我,就会感受到那种永存后世的圆满。”我也这般相信!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