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作的缘起是花道家元敕使河原宏邀请赤瀨川原平为电影《利休》执笔剧本,促使他对此前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视而不见的茶道重新进行思考。他遍访利休留下的茶室与足迹、茶具与手泽,从利休与现代的接点上描画其思想内核。名满天下的茶人千利休被天下霸主丰臣秀吉奉为茶师,以一杯茶汤倾倒天下众生,*后却因触怒*权力被迫切腹自裁。作者从利休与秀吉的相吸与相克中,读出了草庵对金屋、无言对饶舌——面对大陆中心的价值体系,一种新的美学价值的革命性发明。本书不仅关于千利休与茶道,也包含对日本文化与大陆(中国、欧洲)文化的比较论,更包含作者独特的前卫艺术论。
序 茶道入门
日本人与茶/利休与茶道/反利休的“利休粉丝”/无言的艺术
Ⅰ 椭圆形的茶室
一 通往利休的道路
回归日常的力量/从前卫的消失点看托马逊/与利休邂逅/家元打来电话
二 浓缩的艺术
学习历史/对细部的偏爱/微型化的向量/北野武与马龙·白兰度/黄金的
魔力/桃山时代的反正统派/
三 椭圆形的茶室
利休与秀吉的地位逆转/平衡者信长之死/茶道攻势的恐怖/椭圆形的茶
室
Ⅱ 利休的足迹
一 从堺到韩国
时尚的城市——堺/堺的港口遗迹巨石群/待庵的秘密
二 从两班村到京都
在两班村看到膝行出入口/糊纸的合理性/老干虬曲的植物/时间的魔术
/醍醐寺赏樱/对金茶碗的感触
Ⅲ 利休的沉默
一 茶道之心
活着的不安/旧报纸的安宁/清洗厕所里的水龙头/钱包里的仪式/发现
里维拉物件/时间宽裕的竞技/托盘形状的日本列岛
二 利休的沉默
意思的沸点/沉默的诞生/不肖弟子
三 “我死之后,茶道衰微”
和服的行列/形式的蜕壳/保罗·克利的陷阱/织部的扭曲力/前卫的民主
化悖论
终章 他力的思想
现场的力量/身体融入自然
后记
赤瀨川原平(1937—2014),日本前卫艺术家、作家。考入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专业不久即退学,开始参与独立艺术展,作品《千元札》一度引起诉讼,受到社会广泛关注。1970年代在《朝日周刊》、《GARO》等杂志发表漫画。同时以尾辻克彦的笔名写小说,1979年获得中央公论新人奖,1981年获得第84届芥川奖。与建筑家藤森照信、插画家南伸坊等人发起“路上观察学会”,从艺术与生活的临界点对都市空间进行漫游、考察,掀起一股“路上观察”热。著有《艺术原论》、《超私小说的冒险》、《东京路上探险记》、《老人力》等。
于是,我们这些志同道合者便集体行动,白天各自寻找感兴趣的“物件”,拍摄下来,晚上在大家合住的地方通过幻灯放映互相介绍情况。所有的“物件”都犹如第一次看到,因此感觉前所未有的新鲜、前所未有的美丽、前所未有的思考。正是这“第一次”带来的刺激,,使得脑子产生快感。“路上物件”本身的情趣性另当别论,在意想不到的刺激下顿时开窍的自己的头脑更有意思。人的构造究竟是怎么回事?每当接连在本以为了如指掌般的街头上发现未曾见过的新物件时,其实也正是对为之惊讶的自我内心的发现。
路上观察就是自我观察。新物件揭开新感觉的外皮。以眼睛为分界线,外面世界与内面世界是等价的,这就是从心底感觉快乐的原因。
幻灯放映结束,钻进被窝里以后,大家还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虽然知道为了明天继续进行路上观察,现在必须睡觉,但狂热的兴奋令我们毫无睡意。在灯光熄灭的黑暗空间里,依然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交流。为什么会感觉这么有意思呢?这种异常的快乐意味着什么呢?这些都是大家看来毫不起眼的东西。在人们司空见惯的街头景象中埋藏着新的价值。这种认识的落差令头脑兴奋。这是自己的常识被颠覆的快感。成见被打碎,,从中跳出来一个崭新的自我。是路上无意识的物件给我带来这样的变化。街头上有点怪异的东西、有点出格的东西、有点扭曲的东西、有点残缺的东西,以及别人扔弃的东西,都会唤醒自己的感觉,纠正固有的观念。
在不为世人所知的地方,正发生着重大改变。然而,,对象不过是类似垃圾的东西。神情痴迷地凝视它们,心情激动地视为珍品,不知不觉中,我发出这样由衷的感叹:“过去的利休等人赞叹歪歪扭扭、残缺不全的茶碗是‘好东西’,说不定和我们现在的心情是一样的。”
我愣了片刻,感觉极其自然流淌出来的利休的名字,,仔细一想显得那么突兀,不由得有点惊讶。一直认为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严肃文化、古老感性,没想到却在这个地方重合在一起。
然而,利休在这里出现,默然揭示出一种东西,一下子推翻了对闲寂、空寂等这些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的成见。想起来,其实他们做的事和我们一样。或者正相反,我们做的事和他们一样。我们现在感受的快乐,他们也曾经感受过。怪异的东西、扭曲的东西、残缺的东西、被人扔弃的东西,这些不在人们的意识之内、超越人们恣意的新鲜的东西,都处在他们审美意识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