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在商业的烂泥地中修炼明亮的人性
财经作家 吴晓波
艾诚从我们初识,总是穿着一袭小红裙,标志性的。我跟她开玩笑,“财经论坛一点红,你是不是打算把小红裙穿成一种颜值经济?”她用标志性的笑容回应:“这不仅是条裙子,这是信仰啊——醒目而活、使命而生。”
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艾诚有偏执的性格,穿裙子是这样,做顶级人物访谈也是一样,一个《艾问人物》,垂直打穿了一个人物媒体品类,追着全球的时代人物,而且问的问题,直击创新精神、创富法则。
她问,什么是企业的生死?创业有没有不死法则?问了一年,就成了一本书。她让我作序,我说,没有不死法则,大多数的创业都会死的。
“商业就其本质而言,终究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十七年前我写《大败局》,千帆过尽皆不是,悟到了这个道理。写《激荡三十年》时,我去中关村管委会做调研,翻出1988年的纳税百强名单,与2008年的相比,九成企业都已不复存在。
战后20年,有人做过统计,创业超过5年的企业生存率不到20 %。即便是在经济体系高度成熟的今天,这个数字也还远远不到40%,能存活超过50年的,更是不足2%。这意味着,你穿越到50年前,随机找100家美国企业,再回到现在,能看到的只有1家而已。1994年,詹姆斯·柯林 斯和 杰里·波勒斯合著《基业长青》,他 们对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提炼出11条标准。《基业长青 》卖出了数百万册,二十年后,这18家企业战后20年,有人做过统计,创业超过5年的企业生存率不到20%。即便是在经济体系高度成熟的今天,这个数字也还远远不到40%,能存活超过50年的,更是不足2%,这意味着,你穿越到50年前,随机找100家美国企业,再回到现在, 能看到的只有1家而已。
1 994年,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合著《基业长青》,他 们对18个卓越非凡、长 盛不衰的公司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提炼出11条标准。《基业长青 》卖出了数百万册,二十年后,这18家企业有一半陷入了困局 。
生死是一种代谢,无论是从物理学还是生物学的角度,都是如此。
对创业者来说,失败就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但却毫不可耻的事情,它们会与商业中那些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一同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颗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地颠覆着陈旧的秩序,掀起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
会死才会性感。
自从看完《速度与激情8 》之后,我就决定再也不看它的续集了, 因为范·迪塞尔从任何地 方摔下来,无论是美人床榻、雪山悬崖、极 速跑车还是飞机上,都是不会死的。他不死,悬念也就消失了。
有一次去京都,王石推荐说,一定要去一家公园后面的豆腐店吃一次。我去了,窄小的木梯,墙上贴满了相扑横纲们的照片。四百多年了,一姓相传,一锅豆腐,从无二店。去过一次,我不会再去。这是行为艺术,而不是现代商业精神。它没有扩张、没有跨文化、没有现代性,它不死,只是因为它拒绝成长。
任何一个创业,都是向死而生的过程。在中国,创业者的成功率只有3%,两个创业者在一起,叫同病相怜;三个创业者在一起,叫抱团取暖;N个创业者在一起,叫失败者联盟。
创业者从第一天起,就明白,死亡是必然的。唯有这样,创业才是性感的,商业才是性感的。所以,我不相信有不死法则,我不相信,有百年企业。
艾诚的书名叫《创业不死法则》,她让我和王俊写序。我们好像都是来踢馆的,一个从财经作家的角度,一个从生物科学家的角度,但没人有勇气从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角度,因为太残酷。
不过,这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艾诚的设问,得到了很多开放式的回答,他们均来自创业和投资的一线,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如果说前者的疯狂很血性,那么后者就是理性的疯狂者。
有人反对“木桶理论”,认为创业就是把一块木板做大做高,我是很不以为然的。读读这本书吧,那些受访者会告诉你,从真伪需求、胡乱烧钱、团队内讧、竞争惨烈、产品糟糕、资本博弈,到错失风口、政策风险、创始人放弃、战略失误等等,每一道坎儿都会让人摔得鼻青脸肿,每一个坑都可能让你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我热爱所有的创业者。如果说,这个国家在商业上还有什么值得迷恋的,大概就是每年数以百万计不怕死的创业者。
艾诚是,我也是,打开这本书的你也是。
创业其实不复杂——找一个你喜欢且只有你擅长的事情,把它做出来,让市场证明正确与缺陷,在不断的试错和调整中,走向盈利线。不问生死,只求成长。在激情中保持节制,在商业的烂泥地中修炼明亮的人性。
我想再次感谢艾诚,她的提问让我有幸认真回顾了曾经的《大败局》和思考现在的《创业不死法则》。
推荐序2
为什么说死亡是企业的宿命
碳云智能科技创始人 王俊
我是一名生物科学家,一直在用科研和企业的方式探索“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我是谁”这三个终极哲学问题。艾诚邀请我回答“创业如何不死”,然而,死亡从来就是企业的宿命。
马云曾经意气风发地说,要把阿里巴巴做成102岁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说,100年的确很了不起。企业也好,人也好,最美好的愿望莫过于活过百岁。但是在中国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地活过百年呢?全球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活过百年?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有人说创业是九死一生的过程。企业为什么会死亡呢?我想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一下。
首先,死亡的起因是因为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和未来变化方向的不可设计性。我们在100年前想不到智能手机的普及,正如恐龙在地球上笑傲了一亿六千万年,想不到会遇上冰河世纪。
五年前,我们研究过孩子的自闭症和父母遗传基因之间是否有关系,在美国找了10对双胞胎自闭症的家庭,给孩子和父母做了全套基因组检测。每个孩子大约产生了60~100 个新的基因突变,随着父母的年龄增加一岁,孩子基因的突变就多一个。这些基因突变的位置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一堆一堆出现在大脑发育的地方。也就是说,父母年龄增长,孩子患自闭症的概率就会增加。但是中国也有句古话说,父亲岁数越大,孩子越聪明。这也是有道理的,是基因突变的另一种表现。聪明和自闭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你不知道上帝是怎么扔的,扔到正面就聪明了,扔到反面就自闭了,扔到中间可能又自闭又聪明。
所以几乎每一个人类演化的基石背后,都有一大堆失败的试错。那些自闭症、白化病、玻璃人的孩子们,其实是人类整个群体在往前走的时候试错的代价。这个事情听起来很难接受,为什么要让这群无辜的孩子用生命承受群体进步的代价? 但是只有这样,群体才能进步。
细胞为什么要死亡?在我们身上大概有数万亿个细胞,每天有无数的细胞新生,无数的细胞死去。肿瘤细胞是什么呢? 生物程序的错误变化,是不死的细胞。如果肿瘤细胞不死,越长越多,最后只能是人体死亡。
个体为什么要死亡? 虽然听起来也很难受,但如果个体不死亡,这套不变的基因程序,就会不断消耗资源,不给整个群体向前发展的机会。跳出个体,种群也是这样。恐龙为什么会灭亡? 智人到现在才10万年,人和黑猩猩的分化才600万年,但恐龙统治了这个世界一亿六千万年,为什么恐龙突然间没了? 那个时候,恐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其高端、复杂的系统,根本不具备改变自身、适应剧烈环境变化的可能性。任何一个剧烈的环境变化,都会导致它的灭亡。反而是最微弱的微生物,活了这么多年,直到今天还存在。
整个生物界就是这样,细胞的更替成就了个体的延续,个体的死亡成就了种群的延续,种群的灭亡成就了自然的延续。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当你重新看个体的死亡,看企业的灭亡,看如何在企业内部做更替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现在企业的商业模式挺好,不代表以后会好,因为未来一定会变,但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根本不知道。
以前,我一直想建立那个巨大精巧的恐龙,用一个精妙的体系来管理几千人,设计清晰的制度,做复杂的KPI 模型。这是错误的,我是一个生物学家,怎么能用违背自然的方式运营企业? 即使是最精妙的设计,都跟不上未来任何的变化。当一个不可预知的变化到来的时候,你会在一夜之间崩溃,就像恐龙在一夜之间灭绝一样。你可以说,我现在发展得很好,赚很多钱,但这是最危险的时候。我最怕听到的话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如果真是这样,10 年、20 年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你的企业不会成为百年企业。
死亡意味着重生。想象一下自然界,想象一下群体,想象一下个体,想象一下每个细胞,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你应该干什么呢?你应该在组织构架上花工夫,让它形成试错单元和试错机制。所谓的划小,就是一个东西不要那么大,切成小的,划小的本质不在于划小,在于试错。这种单元一定要多,很多会失败,但也会有成功的。这些成功的就是你未来转型的动力。企业内部的试错会让企业延续下去,如果你不做这件事,你的企业就会成为那个试错的单元。
![授权书.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