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徐淑英教授在《重新连接商业世界——学术研究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中指出,在过去的25年,商学院的研究一直饱受争议和批判。有人认为,当前的学术研究与商业世界严重脱节,已经沦为商学院和学者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活动。对此,我深有体会。我从事会计行业近30载,注册、开通“马靖昊说会计”微博账号已8年有余,开设微信公众号“马靖昊说会计”不到3年,粉丝已超过130万。作为一个会计从业者,在传会计之道,解会计之惑以及与会计学术界辨会计之理的过程中,我发现会计教学与会计研究已经严重脱离了会计实务,典型的体现是诸多科班出身的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要么碌碌无为,要么懵懵懂懂。
对于任何学科,大多数人只能从“器”的层面,也就是工具运用的角度理解,因而只能做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会计,亦如是。由于现代会计方法建立在不健全的会计准则上,绝大部分财务报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且具有误导性的。在本书中,一方面,我尝试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对会计从“道”和“术”的角度对对现代会计中部分难以理解的理论、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术语进行分析、总结,并以独特的视角、诙谐的语言进行形象化的阐释;另一方面,我试图对现代西方会计进而延伸到经济理论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不适用进行批判。因此,才有了本书的第一篇“会计的逻辑”。
受自古以来的“账房先生”观念的影响,会计从业人员大多将自己或被别人定位为统计、核算人员,埋头于账表,醉心于计算,缺乏大局观,轻视逻辑,不讲情怀。久而久之,很多会计人员置身于企业管理之事外,对宏观经济更是“无从谈起”。然而,会计信息是一扇窥视企业的窗户,而企业又是构成宏观经济的基石,会计人能够生产会计信息,当然能够理解甚至预测宏观经济形势。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帮助会计人员树立“大会计”观念,希望会计人员能够高瞻远瞩,学会提纲挈领,从“道”与“术”的角度去学会计,以“救斯企于水火”的抱负去用会计知识。掌握会计的逻辑,做一个有情怀的会计人。因此,本书第二篇“会计的情怀”从会计角度阐释了民众福祉、中国企业的税负与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希冀每一位会计从业人员都能够做到关心基层百姓福祉,关心宏观经济,运用会计知识为国家治理建言献策。
我写作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总结自己在过去“说”会计的过程中积累的会计智慧,对自己的会计心得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以回报一直以来信任我、支持我的粉丝们。也作为对自己多年来的坚持的自我肯定。在会计科普方面,我不敢说居功至伟,但是也算小有成就、独领风骚。一直以来,我都以能够为基层会计从业人员传道解惑为荣,更为自己能够一直从会计的角度为民众、为企业家呐喊而感到骄傲。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只有3年左右的时间了,如今的中国已然实现国强,我想,民富的一天也指日可待。希望政府能够大规模减税,为个人,为企业释放压力,为中国经济进一步腾飞加大引擎。
本书的内容一部分源于我的生活灵感,一部分源于粉丝们对我的提问。在此,对一直以来默默支持我的粉丝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立信会计出版社的窦瀚修社长和孙勇编辑一直鼓励我早日完成书稿,这本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的劳动和信任。
当然,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缺陷,如对一些现行准则的批判过于严厉,对一些新的想法一带而过。我在书稿写作过程中,尽量避免朋友们指出的缺陷——偏激的情绪和完全的批判。在这里,我也向读者们坦露心声:本书批判的是原则,而不是人;本书反对的是方法,而不是动机。欢迎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建议,我将欣然接受,我会将他们的贡献体现在本书的再版中,我相信这一天会到来。
马靖昊
2017年5月于北京
槐市小贩 2017-09-17
读一读,会计不仅仅是技术,也是思想,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