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温度
苏京春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如果说经济学分析通常都是冷冰冰的,那么这本书很可能让你触手生温。
不管你是否留意,也不管你是否愿意,当下都已被卷入“共享经济”的大浪潮当中。只不过,在没有读史蒂文·希尔的《经济奇点》这本书之前,面对这场浪潮,你或许觉得自己是一个路人,或许觉得自己是一个看客,或许充其量觉得自己是一个受益者,仅此而已。希尔告诉你:远非如此,你应当成为红利的共享者。你当然会说:“共享?别闹了。”看看,这就是你所不承认的“共享”经济。然而,你都不能共享,甚至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共享,那又怎么能叫作“共享经济”呢?!实际上,你的关注恰恰表现出大多数人对所谓“共享经济”的期望,而你的态度正流露出大多数人对所谓“共享经济”的失望。
作者史蒂文·希尔就是这样一位理性的智者,他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不是耐心看完整本,你可能会觉得这本书(前几章)就是一个“红眼病”看客对新事物的耿耿于怀,他觉得新技术并没有为萧条的经济打开增长的通道,尤其没有为那些原本享有体面工作但因金融风暴而失业的人提供像原来一样有保障的生活,认为正是“创造性破坏”的新技术打开的所谓“共享经济”对原有工作岗位数量产生了挤出,甚至将这些抽象成了一个新名词——“经济奇点”——一个未来的概念,一个财富集中在那些极少数特别有能力的人手中的“点”,从而成为一个几乎没有消费者需求的“点”,进而成为一个从内摧毁整个经济的引爆点。
你可能几乎脱口而出:“没这么悬吧?”你当然有理由这样想:因为你可能在感觉生活成本飙升的时候使用了共享乘车软件,或者甚至使用了共享单车软件,它们让出行成本一下子降了下来;因为你可能在感觉工资有些入不敷出的时候使用了共享住宿软件,它们让你每个月多了一笔收入,或者让你的出行开销更小;因为你可能在“一岗难求”的时候使用了共享工作软件,它们让你成了freelance职业者,至少每个月能有一笔收入,如果你还能更加勤快一些,同时驾驭多份工作,那么这笔收入看上去可能还挺可观的……就是这样,完全没有什么不好。
然而,希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共享经济这种模式只是在表面上给了大众这些实惠,实质上却是让大笔资金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流入共享经济企业自己的腰包;甚至更直白地指出,这种所谓的“共享”实际上是“独享”,而且这种独享比之前资本积累的任何阶段都来得更加直接、更加迅速!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共享模式的主流参与者试图拒绝承认为自己工作的工人本应拥有的合法地位、剥夺工人本应享有的各项保障、逃离法律约束、扭曲市场、引发恶性竞争,等等,希尔在书中使用了大量案例来说明这一点。
至此,这本书的光芒才跃然而出,至少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这种概念的提出是理性的,而希尔的这种理性显然带有关怀的温度,这种温度自然地一直延伸到末尾他所提出的对策建议中,回应着篇首语当中对下一代人所说的“希望你们即将继承的世界仍如父辈和祖父辈所熟知的那样一如往常”。当共享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作为一名不能说自己是那样孤陋寡闻的青年研究人员,从未听到过这样有理有力的反调,所以能够有缘完成此书的翻译,还是挺有趣的一件事,尤其是自己在此过程中恰恰处于孕育下一代生命的时期,不得不时而想象他们可能面对的世界。
这本书写的是美国的事,然而全球化又能让谁置身事外呢?立足于中国更需观察与反思的当下,我们也特别有必要感受一下希尔理性的温度。
经济奇点,开卷有益。
![授权书.jpg]()
Tiberium 2017-08-31
跟共享经济没什么关系,good old full-auto capitalism而已。作者是一个很美国的美国左派,具体就是,目光很浅,结论不痛不痒。书评已经扔给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