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入门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6521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17-09-11 05:00:02
  • 发布日期:2025-10-02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日】制度经济学入门
  • ISBN:9787508675015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青木昌彦是比较制度分析学派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同路人。本书是他去世前完成的作品,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探求制度的内涵,揭示了合同、公司等经济制度与国家制度、社会规范之间的逻辑关系,虽从经济学入手但又*了经济学。本书短小精悍,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介绍,又有对中日两国现实问题的分析,对于想要了解青木昌彦近年来的研究以及制度经济学*新进展的人来说,是一本必读佳作。

作者简介

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

1938年4月1日出生于日本名古屋市,196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大学期间曾参与波澜壮阔的日本学生运动,1967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青木昌彦曾任教于哈佛大学、京都大学、斯坦福大学,是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
青木昌彦学术成就斐然,不但在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上颇有建树,而且他关于信息结构与制度创新的研究使他获得了国际熊彼特奖。他曾任国际经济学会主席,并多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界,青木昌彦是*早关注中国经济变革的著名经济学家之一。他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76年,他访问了大寨和清华大学,1994年参加了京伦会议,此后,几乎每年,他都会访问中国。他的著作《比较制度分析》以及他主编的《转轨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书,在中国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2015年7月15日,青木昌彦在美国斯坦福校医院病逝,享年77岁。

编辑推荐

作为“比较制度分析”的创始人之一,青木昌彦在国际经济学界享誉盛名,本书是对青木昌彦教授一生对经济学所做贡献的梳理总结。 、

下载地址

序言

引言

本书可视为自成一派的“经济学入门”。“自成一派”指的是,通过聚焦于“制度”,试图去理解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方式。然则,为何理解“制度”对经济学如此重要呢?

哲学被称为科学女王,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塞尔(John Searle)教授位列该学科的*前沿。他曾说:“‘制度’在经济学的商品、市场、货币、对外收支等现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制度经济学却常常不被视为经济学的主流和中心,确实有些令人惊讶。”“对于近来制度经济学传统的重要复兴,我本人表示热烈支持。若仅表示欢迎,未免有失重视。”(Searle,2005)我在本书第4章第1节中会谈到,对于塞尔的哲学制度论我并不完全认同,却甚是赞同他关于经济学的制度中心论。

并非“失去的20年”,而是“变迁的30年”

尽管如此,在这本入门书中,我将制度作为焦点的理由并非仅是因为经济学的“制度中心论”。不惟经济学,诸学科之所以对制度抱持极大关心,或许是因为我们想通过现在的世界去更深入地理解未来。确切而言,制度论的终极目标是现状分析和政策分析。但是,若基于现实关联性的分析不囿于缺乏实效性的单纯时政批判,就必须以深刻理解制度的本质为前提。本书将要阐述相关制度概念,与那些单纯通过政策和立法就能改变的制度无关,它试图捕捉的是那些作为社会基础结构的制度。正是透过这些制度,可以洞见日本过去这20年,与其说是被世人广泛认为的“失去的20年”,不如说是正处于制度体系“变迁的30年”之中。如果一定要说失去了什么,那就是高速增长时期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有效制度体系。关于这一思考,我在大概10年前出版的《变迁的10年——静止的视角》一书中已有阐述。遗憾的是,这一基础性论述并未得到广泛传播。然而,我一直认为,仅追踪政局变化和经济波动的表象,无法得出有关日本现状和未来的洞察。唯有回归制度论的基本面,方可获致对这一问题的准确把握。

作为学术桥梁的“制度论”

进言之,本书阐述的制度论,*初源自经济学中比较成熟的博弈论这一概念性分析框架。但是,古典博弈论显然并未给制度论提供完整的框架。不过,尽管古典博弈论以行为主体的完全理性这一非现实的假定为前提,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无论是经济事务、社会关系还是政治,行为主体都是基于对其所在组织范围内其他人的行为预测而采取行动的。正是在此意义上,如亚当·斯密(1969)早年所强调的,社会并非机器,终究还是博弈!

尽管如此,本书并不会像博弈论专家那样进行严密的数理分析,对于不太熟悉博弈论的读者,我们将尽量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去探求它的内涵。随着讨论的推进,揭示契约、公司等经济制度与*,我则与以前在研究所共事的通产省、经济产业研究所的同事们,共同讨论如何将这场灾难转变为产业改革的契机。

事实上,这些专家在之后的东京电力组织改革和《电气事业法》修正案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之下,自然印象深刻。另外,这一节也成为此后发表于《能源政策》(Energy Policy)的论文(Aoki and Rothwell,2013)的概要,该文是与全美原子能发电的经济分析*罗斯威尔博士共同撰写的。

第4章中新撰写的第1节“拓宽制度论的视野——围绕政策、认知、法律、文化预期与历史而展开”,试图进一步探讨迄今尚未得到完整阐述的一些制度论观点。

首先,将这些论点纳入分析框架,可以将制度论的分析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制度的本质论、制度的比较与历史形态论、制度的政策设计。意识到彼此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全面而清晰地描述和理解制度的作用与政策的有效性。

“制度的本质论”这一观点将回顾第2章引入的制度过程概念,旨在为扬弃“内生均衡”与“外生规则”对立的制度概念铺平道路。

主要观点是,制度过程的稳定性是社会博弈的认知状态与个体参与人的预期和评价等认知活动以外在构造物(如法律、习惯、组织等)为媒介的线性回归。透过这些必要的理论阐述,不难看出博弈论的制度观与哲学、法学、认知科学等邻近领域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然而,法律、文化与政治领导力等对制度形成与变化的作用,还必须通过更具体的历史考证及比较分析来确认。第4章第1节第7小节以案例的形式讨论了日本与中国的现代经济发展,比较了被视为两国现代经济发展*阶段起始点的明治维新和辛亥革命。

本书的多主题性质决定了该节内容在“入门书”中显得有些曲高和寡。希望本书的讨论能激起读者对制度论或经济学的兴趣,并将其作为进一步阅读和自身研究的“导论”。

本书从广义层面将两个章节的制度论串联起来。第4章第2节“资本主义的未来”记录了1990年1月我与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教授的对话。

作为占据20世纪经济学半壁江山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教授常常被反对派戏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但是,在这次对话中,他对支撑市场的“制度”的重要性做了清晰论述,虽然事过境迁,考虑到这次对话仍能表明制度论视野的拓展,我还是将其收录于本书。弗里德曼教授与我的分歧,只体现在政治“制度”设计与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上。

*后,本书以第4章第3节“城市现代化与卓越团队的竞争——面向2020年东京奥运会”结尾。这是应日本经济新闻“经济教室”之邀,就面向东京奥运会的“日本的前路”专题所撰写的稿件。在“变迁的30年”落幕之际,希望读者能将其作为揭示政策层面的制度论来阅读。

各节首次刊载的出处在书后的“出处一览”中标明,第2章至第4章基本上是根据执笔的时间顺序排列。本书收录时,既删除了重复的段落,也有如第3章第2节将前文已经出现的内容作为有用信息再做扩充说明,主要是文字或措辞的变化。

至此,称本书为“新书”很可能被认为是挂羊头卖狗肉。本书的优势在于,沿着我的思维脉络,读者可以事后查证过往的时局讨论,据以判断制度分析对现状把握的准确性。

话虽如此,本书难免有重复之处。加之对话、演讲稿、论文、报刊文摘、新写内容等文体不尽相同,对此深表歉意。

有关制度论的主要参考文献,本书尽量以注释的方式提供,书后所列参考文献,也可作为制度论课程的阅读清单,供大家参考使用。

目录


序言
引言
致谢
第1章 如何学习经济学
我本人是这样学习经济学的
经济学的学习准备

第2章 制度分析的理念
制度分析入门
制度的熊彼特式创新与创新的制度
青木先生,什么是制度?

第3章 制度分析的应用
探究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
雁行理论2.0版
中国与日本制度演化的源泉
福岛核电事故启示

第4章 拓展制度论的视野
拓展制度论的视野
资本主义的未来
城市现代化与卓越团队的竞争

出处一览
注释
参考文献
译者手记

短评

  •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