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修订本)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4783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果壳 Guokr.com
  • 图书编号:9787308143905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你的名字能透露什么特别信息?闹市中打手机是该堵耳朵还是捂嘴巴?暧昧真的能增加吸引力?相亲最应该穿红色是有科学道理的?为什么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忆能否被移植?自由是否让你更快乐?……     对身边发生的种种常见现象,人们通常有约定俗成的说法,而在心理学家看来,其中却蕴含另一番科学解释。     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我”知道!

目录

前言

Ⅰ 放空:认识真的自己

    大脑放空时究竟在做什么

    激情燃烧时,你已不用大脑?

    你比自己想的更诚实

    睡觉,抽动一下很正常

    用心感受世界,不只闭上眼睛

    嘈杂环境中打电话,堵耳朵还是捂嘴巴?

    你的错误,手指知道

    适合所有年龄的神奇外语学习法

    重要时刻,大脑为何一片空白?

    想要提高记忆力?做梦去吧!

    要提高创造力:换个人称代词

    逛街勿在下班后

    关键时刻掉链子是为什么

Ⅱ 他她:认识自己多一些

    你爱的是他,还是你的心跳?

    暧昧增加吸引力?

    聊得投机,才能情投意合

    相亲记得穿红色!

    你不知道自己有多爱他

    在心爱的女生面前,该不该打那个架?

    承诺是我说爱你的方式

    为什么你背着我勾搭别人?

    爱他,原谅他

Ⅲ 人际:认识自己还不够

    爱与恨本是同根生

    在朋友眼中,你本来就很好

    予人金钱,自己健康

    对于你的帮助,我表示压力很大

    奥斯卡诅咒:女人有了事业就失去家庭?

    “伤不起”是渴望被认同而咆哮的炫耀

    又要震?易得性直觉在骗你

    NBA中的心理学

    信任不过一张皮

    灾难面前听谁的?

    你的名字告诉了我什么?

Ⅳ 盲区:认识不到的自己

    似曾相识,在哪见过你?

    记忆不靠谱,小心被种植

    道歉真的有用吗?

    痛,是为了快乐着 

    上瘾不全是毒品的错 

    欲有灼见,必先自恋 

    就是忍不住听你的电话 

    忘记一切,痛苦依旧 

    美味来自“死磕”? 

    中了头彩和意外伤残都不会改变你的快乐和痛苦 

    乐嘉的“性格色彩学”是个山寨版? 

    没有难题,只有抽象题 

Ⅴ 抉择:认识自己了再做

    低价,才能收买人心 

    天下没有白做的广告 

    决定掏钱前,你的大脑在干嘛 

    花钱怎么买快乐? 

    花钱给自己,不如送点礼 

    不买对的,只买忠诚的 

    电游,让生活更好还是更糟? 

    50=70=全都 

    你的答案我做主:锚定效应 

    把握问题核心,还得高瞻远瞩 

    抢!买!拼!以防万一 

Ⅵ 自由:认识另一个自己

    灾难面前,你是神还是兽?

    见死不救也该被理解?

    谁说“蛋疼”没意义?

    换一种方式,让你说话更有分量

    自由让你不快乐

    证人的沉默,无辜者的福音

    惩罚有价,请慎用

    为何中国人比日本人对核泄漏事件更敏感?

    不信科学,只是不想否定自己

作者简介

果壳网心事鉴定组:

    一群蛰伏在果壳网、富有激情的心理学专业分子,有心为曾经或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正名,也不想脱离人民群众空谈理论,所以选择了“从学院来,到民间去”的方式,不辍耕耘,为大众奉上真正靠谱的日常心理现象分析。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在西方,这种“昨日重现”的感觉被称为“Déjà Vu”。调查显示,大约有2/3的人经历过这种现象,它是记忆系统运转过程中产生的一点小瑕疵。

 

    你坐在咖啡馆里,好友坐在对面,她正在兴奋地和你讲述最近的一次旅行。忽然你的心头涌起一阵异样的感觉。周围的环境,昏暗的灯光,好友的言谈,说话的语调,突然都变得如此熟悉。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似乎在过去的某个时候已经完整地经历过一遍。

    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体验?

    在西方,这种“昨日重现”的感觉被称为“Déjà Vu”。调查显示,大约有2/3的人经历过这种现象,青年人出现的频率最高,平均一年23次。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关于这种现象涌现出了许多解释,包括时光倒流、特异功能、多维空间、催眠、精神错乱等。近年来,心理学家也开始关注这种现象。有一种理论认为,这种现象不过是记忆系统运转过程中产生的一点小瑕疵。

 感觉眼前的事物曾经见过,这种记忆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再认记忆(recognition memory)。再认记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回忆”(recollection),你确实能够回想起以前经历过的那个情境;一种则是“熟悉”(familiarity),你仅仅对眼前的事物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但无法确定它的来源。

    比如,昨天你在楼道里见到了一个人,今天又在电梯注意到他,这时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你回想起昨天确实在楼道见过他,于是把他认出来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对他的面孔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具体在哪里见过。不过基于这种熟悉感,你也会认为自己曾经见过他。

    “昨日重现”的产生也与这种熟悉感有关。以本文开头的场景为例,可能你过去经历过一些类似的场景(比如在咖啡馆和别人聊天),虽然你没有意识到,但是这些场景的特征已经储存在了你的记忆系统当中。此时此刻,坐在这个朋友对面,周围的一些线索与你记忆深处那些相似场景的特征(比如昏暗的灯光)匹配起来,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觉,使你的大脑自动将眼前的场景判断为曾经经历过,从而导致了“昨日重现”的体验。

 有一些研究证据支持这种解释。比如有研究者发现,那些热爱旅游、经常做梦或是喜欢看电影的人,体验到“昨日重现”的次数会比较多。用上面的理论解释,这是因为这些人见多识广,经历丰富,见过的不同场景比较多,所以从概率上讲更容易遇到熟悉的场景。

    还有研究者通过实验诱发了类似的体验。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艾伦·布朗(Alan S. Brown)和杜克大学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马氏(Elizabeth J. Marsh)给一些大学生呈现了远方一所学校的校园照片。间隔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又找来这些大学生,给他们呈现这所大学的照片,其中有些第一次就看过,有些没看过,并让他们判断这些场景自己是否去过。结果发现,对于那些在第一次实验中看过的场景,被试更容易判断为去过,虽然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去过。

    这些研究都支持了熟悉性再认理论对于“昨日重现”的解释。当然,这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心理学家正在继续分析,究竟是场景中的哪些相似特征导致了这种现象。此外也有人从知觉的角度试图解释这一现象。

    不管怎样,下次再有这种“昨日重现”的感觉时,你不必惊慌,这不是什么灵异事件,只是大脑和你开的一个小小玩笑。

 

短评

书评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