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方(全四册)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6880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7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李永来 主编
  • 图书编号:9787801068439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目录

第一册
第一章 清热方
第二章 解表方
第三章 补益方
第二册
第四章 和解方
第五章 温里祛寒方
第六章 治风方
第七章 润燥方
第八章 泻下方
第九章 消导方
第十章 理血方
第十一章 止血方
第十二章 开窍方
第三册
第十三章 理气方
第十四章 祛湿利水方
第十五章 安神方
第十六章 止咳平喘方
第十七章 祛痰方
第十八章 固涩剂
第四册
第十九章 外伤及疮疡方
第二十章 五官及口腔病方
第二十一章 皮肤病方
第二十二章 妇人病方
第二十三章 肿瘤病方
第二十四章 治疟方
第二十五章 驱虫方
第二十六章 涌吐方
第二十七章 急腹症方
第二十八章 急救方
第二十九章 预防方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第一册
第一章 清热方
根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在温热病中,温盛为热,热极为火,其区别只在于程度的不同而已。故温、热、火三者均属于同一洼质的病邪,亦可统称为热。《温病条辨》说:“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清热祛暑之剂亦当列入本章。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载病机十九条,其中属火者五,属热者四,说明火热之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然究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内生两类。外感六淫之邪,多能化热人里,成为里热证;五志过极,脏腑偏胜,亦可化火,热从内生。里热证,根据其证候表现有气分、血分之异,实热、虚热之分,脏腑偏胜之殊。应根据证候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清热之剂。因此,本章方剂从临床实际出发,可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暑、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其他如清热开窍、清热化痰、清热祛湿等则分述于开窍、祛痰、祛湿等有关章节,表热证及里热积滞实证已于解表、泻下二章分述,可以互参。
清热剂是为里热之证而设。如果邪热在表,理当汗解,里热已经结实,则宜攻下,故必须在表已得汗而热不退,或里热已炽而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清热剂以清泄邪热,方为恰当。
使用清热剂,应辨明热证的真假,切勿为假相所迷惑,否则祸如反掌,危害甚大。其次应辨明热证的性质,是实热还是虚热?邪热在腑还是在脏?热在血分还是气分?均须一一辨明,选用适当的方剂予以治疗。若屡用清热泻火而热仍不退,“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又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改用滋阴之法,待阴复则热自退。如邪热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辛温之姜汁,或凉药热服,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的反佐方法。使用清热剂,还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和体质强弱,选择适当的剂量。尤其对于平素虚寒之体,若患里热证,投清热剂当中病即止,以免寒凉太过,损伤阳气。又清热剂皆用寒凉之品,每易损脾伤胃,故须时时顾及脾胃,以防他变。若因血虚、气虚而引起的虚热证,以及命门火衰引起的虚阳上浮证,绝对禁用清热剂。
……

短评

标签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