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有多种封面,内容完全一致,发货随机,请读者知晓!
《家书》
立业兴家之言/1
修身篇 / 2
劝学篇 / 80
为政篇 / 173
治家篇 / 209
交友篇 / 249
用人篇 / 274
理财篇 / 296
《挺经》
内圣外王之法/301
卷一 内圣 / 302
卷二 励志 / 308
卷三 家范 / 314
卷四 明强 / 320
卷五 坚忍 / 327
卷六 刚柔 / 334
卷七 英才 / 340
卷八 廉矩 / 347
卷九 勤敬 / 353
卷十 诡道 / 359
卷十一 久战 / 365
卷十二 廪实 / 370
卷十三 峻法 / 376
卷十四 外王 / 383
卷十五 忠疑 / 389
卷十六 荷道 / 394
卷十七 藏锋 / 400
卷十八 盈虚 / 406
《冰鉴》
观人识鉴之术/415
神骨一 / 416
神骨二 / 416
神骨三 / 418
神骨四 / 419
神骨五 / 420
神骨要义 / 421
刚柔一 / 425
刚柔二 / 425
刚柔三 / 426
刚柔要义 / 427
容貌一 / 429
容貌二 / 430
容貌三 / 431
容貌四 / 432
容貌要义 / 433
情态一 / 436
情态二 / 437
情态三 / 438
情态要义 / 439
须眉一 / 446
须眉二 / 446
须眉三 / 448
须眉要义 / 449
声音一 / 453
声音二 / 453
声音三 / 455
声音要义 / 455
气色一 / 458
气色二 / 459
气色三 / 460
气色四 / 461
气色要义 / 462
《日记》
明心见性之道/465
为学一 / 466
交友二 / 505
修身三 / 513
治道四 / 585
济世五 / 594
鉴赏六 / 604
养生七 / 609
悼亡八 / 622
军谋九 / 625
附 曾国藩名言/659
《礼品书家庭必读书》编委会由几十位出版社资深编辑及策划人组成,是一支庞大而经验丰富的团队。他们在出版行业都有成功的策划经验和扎实的编辑功底,对市场中的图书有很强的把控能力,曾多次成功推出了多套市场销售极佳的丛书,在业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细细研读曾氏这封写给温、沅两弟的信我们会发现,这里面不仅包含了很多家长里短的事,还从中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容,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首先,即使曾氏在朝为官多年,家中仍然欠债不少,曾氏原以为家中负债只有六百两,但是两位弟弟来信告知说家中负债已经过千,可见曾氏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当然即使这样,曾氏家人的生活还是比其他人家的生活好很多倍。曾氏在信中是这样描述其他人的:岳父夙债甚多,比曾家更苦;大舅陶穴而居;楚善叔为债主逼迫,抢地无门;丹阁叔、宝田表叔境遇窘迫难堪;六弟、九弟岳家皆槁饿无策等等,当时湘乡、衡阳一带穷家小户日子的艰难程度可窥一斑。另外,曾氏提到“诸弟生我十年以后,见诸戚族家皆穷,而我家尚好,以为本分如此耳,而不知其初皆与我家同盛者也。”也就是说,这些亲戚家是近十年才没落的,那么这样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翻阅历史我们发现,这十年正值鸦片战争前后,当时的中国深受鸦片之害,以至于湘乡、衡阳民生凋敝。其实,当时不止湖南如此,中国南方大部分省市也不例外。在此五六年后,太平军发起起义,起义运动旋即在全国迅猛发展,究其原因,人民贫困至极、难以维持生计的社会现实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从先前的曾氏家书中我们不难发现,曾氏身为长兄,备受尊敬,极具权威,但是在这封信中,我们却发现了曾氏兄弟间产生了重大分歧。在处理曾氏寄回家中的银两上,两位弟弟对于曾氏要将四百银两赠送给亲友的做法十分反对,甚至在言语上用了极为尖刻的词。一个说他这样做是沽名钓誉,另一个质问他,是以自己的慷慨大方突显家人的小气和吝啬吗?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曾氏两位弟弟的行为简直是不可理喻!那四百两银子是曾氏为官赚得的,他自然有权力对其进行分配和处置,怎么轮得上别人指手画脚。但是按当时的状况,对于一个尚且没有分家的大家庭来说,不管是谁赚的钱都是家庭的公有财产,家里任何人都有权发表意见。身为朝官的曾氏作为家中的长子,既要尽孝,又要做贤兄,自然要背负更大的家庭责任,要履行的义务也更多。对于两位弟弟的狂言妄语,曾氏并没有过分指责,而是谆谆教诲,详细谈及了被赠送亲友的不易和可怜。
叙述完这些苦况之后,曾氏又从易经的角度给两兄弟分析了一番“盈虚消息之理”。曾氏认为:“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呢?所以人无完人,有缺陷的人才是真实的。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呢?所以人应该有所欠缺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