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像一场没给复习范围的闭卷考试,虽然没有一个考过的前辈送给我们复习指南,却总有一群友善的人为我们制作模拟试卷。
他们的名字是,艺术家。
千百年来,无数的艺术家观察「死亡」,描绘「死亡」,用他们的作品猜测着「死亡」试卷的真相。
他们到底给出了怎样的答案呢?
是什么吸引他们记载并展示这些有关死亡的瞬间?
当他们记录下这些有关死亡的历史画面,他们在想什么?
他们在作画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
这些「具象」的「死亡」,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这本一小时,我们邀请艺术撰稿人陈诺从这六幅关于「死亡」的名画中还原出「死亡背后」的真相。
这些传世名作画面或凄美,或沉郁。但他们背后却无一例外地凝结着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甚至是画家本人隐藏在画作背后复杂的心理动机:
《奥菲利亚》:奥菲利亚在两难的悲剧中选择沉入湖底,表象之下是阶级和父权的压迫;
《桃乐茜•赫尔的自杀》:桃乐西美梦破碎后从楼顶纵身一跃,实质是控诉对利益的无底线追逐;
《大电椅》:凯姆勒在电椅上遭受折磨后痛苦死去,这无疑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甚至娱乐化;
《1808 年 5 月 2 日》:马德里的市民在铁蹄面前扬起匕首,则直白地表现了侵略战争的残酷与压迫;
……
而这些凌驾于「死亡」画面之上的残酷真相,才是真正穿过视线迷雾,比「死亡」的拷问本身更让人唏嘘的存在。
目录
直到沉入湖底:奥菲利亚的选择
1. 哈姆雷特的未婚妻,仙境中的花语
2. 生存还是毁灭,他和她都没得选择
3. 米莱斯的选择
直到回到往昔岁月:弗里达笔下破碎的美国梦
1. 从楼顶纵身一跃的桃乐西
2. 破碎的美国梦
3. 弗里达笔下流着血的桃乐西
她的篮子里藏着敌人首领的头颅
1. 友弟德刺杀何乐弗尼
2. 男女艺术家画笔下不同的友弟德
3. 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却无法反抗她的命运
可复制的死亡,生命本没什么不同
1. 更加人性化的死亡方式
2. 电流之战
3. 在重复中趋于麻木的我们
九日女王简·格雷:我在哪儿?我该怎么办
1. 她是纯洁无辜的政治牺牲品
2. 九日女王简·格雷
3. 权利让女性面目可憎?另一种简·格雷的形象
破灭的英雄主义,战争中的普通人
1. 残酷的战争还是热血的英雄主义?
2. 把目光投在普通人身上的戈雅
3. 艺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