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光
现任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曾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创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等,主编《第三部门研究丛书》,著有《徐永光说希望工程》。
近几年来,世界吹起一股社会企业风潮。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但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将商业策略*大程度运用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而非为外在的利益相关者谋取*大利益。简单来说,就是做好事又能赚钱,赚来的钱再拿去做好事。
这正是一本从宏观上介绍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之路的书。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什么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模式有哪些,社会企业能否参与分红,为什么需要社会影响力投资,以及社会企业的未来在哪里。
在社会企业的这股前沿风潮中,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也参与进来,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目前来看,中国的*企业家,例如马云、王健林、牛根生等,他们都在尝试社会企业模式,用商业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引导更多的力量做更多的公益善事,同时促成更大的社会效益,创造了经济行动的公民参与、创新价值、社会公益。
徐永光
现任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曾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创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等,主编《第三部门研究丛书》,著有《徐永光说希望工程》。
?? 这是“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的真诚之作,也是近十年来他*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得到了牛根生、徐小平、刘东华等*社会企业家与投资家的隆重推荐,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什么叫社会企业和社会影响力投资。
?? 这也是致力于解决社会痛点的创业者和创业家们必读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徐永光从许多社会问题出发,探讨了众多社会问题中所蕴含的商机。
2017 年年初,摩拜单车入围首届“中国社会企业奖”,引来质疑声一片:“有没有搞错?就因胡玮炜一句‘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吧’?”“如果摩拜也算社会企业,那别的几十家做共享单车的公司算不算?”
我窃喜,之前这个奖项的社会关注度不够,这会儿好歹被“炒”起来了。据了解,摩拜单车在“中国社会企业奖”中申报了“环境”和“互联网+”这两个奖项,两个独立的专家评审组均通过其入围。一起入围的其他20 家机构也都个个不赖。
社会企业迄今还没有一个“地球”标准。尽管分歧不小,但社会企业是一种商业模式,需要保持“社会、环境和财务可持续目标”的“三重底线”,这个似乎没有争议。
那么,再看看摩拜单车的目标:减少碳排放量和雾霾污染,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城市公交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实现“互联网+共享”的物尽其用,有益骑行者身体健康。共享单车的这些作用毋庸置疑,还可以起到减少城市黑车和查处黑车的成本、考验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作用。摩拜单车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城市出行开放研究院,还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魔方”,为建设智慧、低碳、健康的城市做出贡献。
我现在经常骑共享单车,除了摩拜单车,也下载了ofo(小黄车)、bluegogo(小蓝车)和永安行的App(应用程序)。见一个下载一个。还给自己编了安全骑行的四句口诀:“自行车道慢行,十字路口看灯,拐弯左顾右盼,找地(儿)导航最灵。”几个月下来,肚子已经小了一圈儿。
城市公共交通属于公共服务领域,共享单车们“闯入”了政府领地,不用消耗纳税人的钱,“烧”商家自己和风险投资人的钱,给市民提供市场化、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最后拼出一个让消费者满意的好市场。真是善莫大焉。
北欧国家中,丹麦人酷爱骑行。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堪称“自行车之都”,全市人口约52 万,拥有超过26 万辆自行车;丹麦63%的国会议员每天骑车上班。关于骑车的好处,丹麦早有科学评估,其中有两个重要数据:(1)每骑行1 200 公里,病假天数减少一天,由此,哥本哈根地区每年病假天数减少了100 万天;(2)骑行1 公里代替开车1 公里,丹麦政府可以节省0.8 欧元。570 万丹麦人每人平均每天骑行路程为1.5 公里,这给丹麦政府每天至少节省了684 万欧元。a这还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这项评估中关于骑自行车给政府节省开支的数据,应该包括与修建机动车道相比,修建自行车道所节省的开支和减少的医疗投入成本,在中国还应加上治理雾霾的成本。以此类推,假设中国约8 亿城镇人口每人平均每天也骑行1.5 公里,骑行1 公里比开车1 公里给政府节省0.8 元人民币(合0.106 6 欧元),那么一年可减少财政开支3 500 亿元。共享单车的普及,将给国家节省更多的钱。
摩拜单车有多少公益成分,它入不入社会企业之“格”,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享单车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了全球“互联网+”的新潮流。与几百亿元风险资本的投入相比,这项创新所带来的社会福祉不可估量!
序一 牛根生
序二 徐小平
序三 刘东华
引子
第一章 重新认识公益和商业
公益和商业关系的光谱图
突破教育信息化瓶颈的新希望工程
公益的正道是市场化
提高公益市场产能
“中国好公益平台”大操练
做公益,但不做圣人
所有社会问题中都蕴含商机
社会创新五部曲
为公益事业奋斗一生的钱为家
第二章 为什么需要社会企业
社会的痛点便是社会企业的靶心
社会企业如何弥补三个部门的“失灵”
关于扶贫投入的一些反思
用金融手段“精准扶贫”的乡村银行
扶贫小额贷款是“高利贷”吗
受益者付费,让农村住校生早得“福音”
第三章 社会企业的中国道路
做穷人市场的社会企业
从王克勤卖口罩看社会企业的机会与市场
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
关于社会企业的几个常见问题
第四章 社会企业可以分红吗
五齐学校为什么没做成新东方
社会企业投资分配的逻辑
“黑暗中的对话”——社会企业投资“教科书”
社会企业分红右转势不可当
第五章 社会影响力投资大潮来了
欧美企业家的影响力投资
社会影响力投资在中国
影响力投资业绩打败市场指数
后记
附录
Earven 2017-08-18
虽然有点急就章的感觉,但是徐老师的思路还是一以贯之,规模化、市场化地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发展趋势。徐老师三条底线的提法还是很到位的,不需要讨论那些细枝末节的规范和要求,只管去尝试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