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
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中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及华中地区组长,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精神医学委员会委员,德中心理治疗院(在德国注册的机构)中方委员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心理咨询杂志《心理辅导》专栏作家。
本书用一个全新的角度, 诠释我们司空见惯的人与事、喜怒与哀愁、悲欢与离合。作者心理治疗与教学二十余年的经验,全部浓缩在这本书中, 让你回味无穷、受益绵长。作者用机警、睿智的语言表达心理现象和人生经验,如同寓言般将心理学常识由浅入深地、生动活泼地娓娓道来,让你看到“你不知道的你自己”,并在不经意中,帮助你领悟自我认识上的局限。
曾奇峰,
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中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及华中地区组长,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精神医学委员会委员,德中心理治疗院(在德国注册的机构)中方委员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心理咨询杂志《心理辅导》专栏作家。
只有资深的心理治疗师,才会在不经意的一瞥中,看到“你不知道的你自己”,并在不经意中,帮助你领悟自我认识上的局限。本书作者将心理治疗与教学二十余年的经验,用全新的角度, 诠释我们司空见惯的人与事、喜怒与哀愁、悲欢与离合,并全部浓缩在这本书中。无须多言,曾奇峰是优秀的心理学科普作家。不仅如此,其文章内容涉猎古今中外,以小见大,由远而近,文笔淋漓尽致,凝练老道。
那不经意的一瞥
今年九月,德国资深心理分析师舒尔茨博士来北京,我参加他对精神分析师的督导培训。他同时也是我个人的心理治疗师。在结束了一天非常辛苦的集体个案督导后,我开始接受他的心理分析。
我的第一句话是:“It is a really hard job, all the cases are very difficult.”(这真是很辛苦的工作,所有的个案都非常困难。)他点头表示赞许。然后我笑着说:“But I will be the easy case.”(但是我会是一个容易处理的个案。)他微笑着,轻轻地说:“Please don't try to be an easy case.”(请别竭力做个容易处理的个案。)
那一瞬间,我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微笑凝固在我的脸上。这句轻轻的几乎没能明显搅动空气的话,掀起了我思想的狂风巨澜。我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十五年,经手的个案数千个,自我分析的历程也不短,但是我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时时刻刻避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即使是在心理咨询师面前,也不能放下自己恃强的面具,“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我并不是自己想象的和认为的那样,处理任何事情都灵活自如。我执着于自己面对、自己解决、自己“独享”问题。过于相信自己的灵活性,这本身就是不灵活的表现。这就是我的局限,但我从来就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那不经意的一刻。因为我对它一无所知,所以我也从来没有办法超越它。
只有资深的心理治疗师,才会在不经意的一瞥中,看到“你不知道的你自己”,并在不经意中,帮助你领悟自我认识上的局限。就像四两拨千斤的智者,手法之精到,甚至于稍微不留神,你就觉察不到这“拨”的动作。
心理医生这个行业,正成为社会日益追捧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感到好奇。资深的心理医生,不用药物,只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进入中产阶级行列。人们常常质疑,这是否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有人怀疑,只是坐着说话,是否真的值那么多钱。如果不亲自体验资深专家的工作,你很难欣赏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可是心理治疗偏偏永远是“请勿打扰”的状态。当然,想要了解他们和他们的精彩,还有一种补救方法,也就是那“不经意的一瞥”,让你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这“不经意的一瞥”,就是阅读资深治疗师所写的手记、随笔、杂文和小说等。这些文章,就像他们做治疗一样,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个性特点、处事风格等,而这种了解的最大好处就是,你不必一定是他们的咨询客。
我所熟悉的这些资深心理治疗师全部都是凡夫俗子。他们喜欢吃好吃的,喜欢“头疼医脚”(为泡脚所找的合理借口),喜欢聊天,喜欢唱歌,喜欢旅游,喜欢拍照,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喜欢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投去那“不经意的一瞥”,用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我们司空见惯的人与事、喜怒与哀愁、悲欢与离合。他们超过二十年的专业训练和专业经验,全部浓缩在这“不经意的一瞥”中,让你回味无穷、受益绵长。
北大心理学博士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
刘丹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