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的觉醒:从财富原点再出发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3684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滕泰
  • 图书编号:9787122264459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软财富战略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滕泰先生力作。滕泰曾应两届总理邀请“问策中南海”,在李克强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作了《从供给侧改革,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开启新增长周期》的汇报。

  • 深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及内涵的原理性简明读本。

  • 全面阐述“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主张,精准解读供给侧改革的本质。

  • 透析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矛盾、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提出富国强民的顶层战略。

  • 刘吉、范必、华生、徐林、巴曙松等联合推荐。

 

目录

第一篇
新供给周期理论
看懂中国经济


第1章 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多周期叠加 / 003
存货高峰与产能供给过剩 / 003
房地产库存过大造成地产投资下滑 / 004
设备投资周期与产能供给过剩 / 004
证券市场的“负财富效应” / 005
“钱荒”影响及降息政策“时滞效应” / 006
三大投资增速连续下滑,放大经济下行压力 / 008
长期动力与“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 008
长期增长动力是否衰退 / 008
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 009


第2章 如何战胜经济周期
寻找周期答案 / 012
周期的本质:需求侧vs.供给侧 / 012
财富分配不公与商品供给过剩 / 013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由折腾到放弃 / 014
新供给长周期 / 017
其他财富周期理论 / 020
金融伸缩周期与美国经济 / 021
金融伸缩—日本 / 023
金融伸缩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 / 023
供给侧的财富周期 / 024
气候和物种变化与生态财富周期 / 025
周期性的土地和粮食危机 / 026
技术革命周期 / 028
人口与资源投入周期 / 029
硬财富的周期性供给过剩 / 031
分工和制度演变对财富周期的影响 / 031
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 / 033
新供给主义周期理论看懂中国 / 035


第二篇
供给侧的财富源泉


第3章 人口与人力资本战略
财富增长的三个历史规律 / 043
财富革命出现在人口价值受到怀疑时 / 043
财富膨胀比人口膨胀滞后五十年到一百年 / 044
经济越落后,财富增长越依赖人口增长 / 045
从人口控制到人口红利的衰退 / 046
人口是财富的源泉 / 048
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人口的两重性 / 048
人口控制的不同选择 / 049
软财富时代的人口价值 / 050
人口迁徙与财富增长 / 051
从森林走向平原 / 051
垦荒与移民 / 051
奴隶贸易与财富创造 / 052
劳工替代奴隶 / 053
移民新趋势与财富流向 / 054
城乡人口流动对经济的影响 / 054
鼓励还是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 054
从“绝对剩余劳动力”到“相对剩余劳动力” / 055
移民三定律和财富效应 / 057
人口迁徙三定律 / 057
迁入地财富增加 / 057
迁入地的资源和就业压力 / 059
迁出地财富削弱 / 060
从人口战略到人力资本战略 / 062


第4章 制度创新是财富的源泉
产权制度的财富活力 / 066
土地产权的财富创造效率 / 066
促进硬财富的产权结构 / 067
软财富时代的产权分解 / 068
公共与私有 / 069
增长与公平 / 072
产权刚性与财富扩张力 / 073
文化制度的财富活力 / 075
如何建立适应软财富时代的文化体制 / 075
优化组织方式,发掘财富活力 / 076
自由经济制度与市场失灵 / 076
计划经济体制与政府失灵 / 077
分工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 077
如何形成最有财富创造力的制度 / 078
稳定的社会契约 / 078
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 / 080
环境与文化的影响 / 082
中国财富增长的制度创新潜力 / 084
生态财富的制度选择 / 084
硬财富和软财富创造的产权制度潜力 / 084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角色 / 085
以人为本的科教文卫体制 / 088


第5章 新供给形成:技术创新优化资源组合
科技提升资源价值 / 090
农牧业技术与生态资源组合 / 092
农业技术与大河冲积平原 / 092
游牧业技术与山地、草原 / 093
生态环境依赖与“自给自足” / 094
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095
硬财富突破生态约束 / 096
突破地球表层土壤生态约束 / 096
硬财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098
技术进步能否突破硬财富的资源约束 / 099
软财富突破硬资源约束 / 100
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 102
制造业升级进行时 / 102
服务业的空间 / 103
软财富战略 / 105


第三篇
供给侧的财富觉醒


第6章 供给侧的财富分配定律
生态财富分配规律 / 109
从占有人口到占有土地 / 109
黄宗羲定律 / 111
硬财富崛起 / 112
英国崛起并非偶然 / 112
德国凭什么起飞 / 113
前苏联的捷径 / 114
日本只有人口优势吗? / 115
上帝为美国做了精心准备 / 117
法国的幸运指数 / 118
硬财富分配定律 / 119
资本的财富支配 / 119
技术和管理的财富索取权 / 119
从新供给形成的核心资源到供给扩张中的稀缺资源 / 121
硬财富供给追逐劳动力大军 / 122
市场成为财富磁场 / 123
软财富分配定律 / 124
不同时代的财富分配全景图 / 126


第7章 财富观念的觉醒
告别陈旧的财富观 / 128
忘记财富自然论 / 128
告别农业财富观 / 129
抛弃硬财富观的约束 / 133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 136
财富创造三层次 / 136
越接近生产一线,财富效应越小 / 137
资源探索者拥有金矿 / 137
软财富创造者最富有 / 138
软财富战略 / 140
中国硬财富vs.美国软财富 / 140
普通商品vs.软财富 / 141
软财富的扩张 / 144


第8章 软财富的定价之锚
牛顿时代的过时理论 / 147
传统定价理论的实践困境 / 149
绝对价值还是相对价值 / 149
客观价值还是主观价值 / 150
“粒子”特性与“波”的特性 / 150
无法确定的供求关系 / 150
无法确定的投入产出结构 / 151
不确定的价值变化逻辑 / 152
软价值论 / 152
哲学和认识论基础 / 152
软价值取决于群体性认知 / 154
软价值取决于所在参照系 / 154
软价值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域” / 155


第四篇
财富的跨国
流动路线图


第9章 贸易优势聚集财富
三条古商路造就财富名城 / 159
丝绸之路上的金银财宝 / 160
京杭运河沿线的富裕城镇 / 160
昔日欧洲的财富聚集地 / 161
三大古商路的兴衰与财富转移 / 162
财富中心转移 / 164
当远洋船队取代马车和骆驼 / 164
铁路运输与大陆国家的崛起 / 165
电子商务与贸易新贵 / 168
贸易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 / 170
生态财富时代:贸易减少分工,创造财富 / 170
硬财富时代:贸易促进分工,创造财富 / 171
贸易与促进分工 / 173
贸易政策主导国家财富 / 175
开放还是保护 / 175
那些高唱自由贸易赞歌的家伙都曾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先驱 / 177
贸易体制和政策的衍生财富效应 / 180


第10章 金融优势的“双刃剑”
金融与大国兴衰 / 183
金融扩张与西班牙的财富漏出 / 183
人口不足百万的荷兰何以成为富国 / 184
英镑本位与英国实力扩张 / 185
当海外资产脱离英国金融控制 / 186
日本的“金融优势” / 187
金融优势是一把“双刃剑” / 188
金融资产是不是财富 / 189
货币软财富 / 190
虚拟资产非虚幻 / 191
实体经济的“波长” / 192
创造货币不是银行的专利 / 193
富人的专利 / 193
从私人银行到国家银行 / 194
货币自发地出现? / 196
金融的财富创造效应和分配效应 / 198
金融因何而生? / 198
黄金、白银主导的财富分配 / 199
信用货币主导的财富再分配 / 202
其他金融软财富的财富分配效应 / 204
国际货币发行权 / 206
国际货币发行者的巨大利益 / 206
美元英镑之战 / 207
来之不易的欧元 / 209
人民币能否走向世界 / 213
金融主导权 / 217
金融主导权的利益 / 217
美国金融制度推广模式 / 218
国际金融发言权与国内政策独立性 / 219
汇率变化的主导者与接受者 / 221
没有人民币,世界经济将踟蹰不前 / 225


附录1 新供给主义宣言 / 227
附录2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
—基于中国改革实践的经济学理论创新 / 236
参考文献 / 267

作者简介

      滕泰,著名经济学家,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新供给主义经济学领军人物。毕业于复旦大学和上海社科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美国沃顿商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MBA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所所长。曾任民生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作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领军人物、著名经济学家,滕泰先生曾应两届总理邀请“问策中南海”,并在2015年11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作了《从供给侧改革,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开启新增长周期》的汇报。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翌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本书为滕泰先生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理性著作,亦可作为深入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全新概念的辅助读本。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引言 
   
    供给侧改革,从财富原点出发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的某一阶段,几乎在一夜之间,各界人士都知道了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仿佛都弄懂了宏观调控,把这些需求侧管理的手段当成宏观经济学的全部,越来越少思考财富的源泉、财富的流动和公平分配等问题。面对“一脚刹车,一脚油门”的现象,面对忽略五大财富源泉的供给潜力、供给结构、供给效率,忽视要素贡献、要素报酬与财富公平分配等误区,我们不得不从供给侧回到财富的原点,致力于围绕五大财富源泉开展相关研究探索。
    从经济学思想史的角度看,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中就从劳动的供给质量和劳动力的供给数量角度分析了制度和社会分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之后,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经济增长过程,认为生产技术的革新是驱动经济螺旋式发展的核心力量,认为技术和制度的破坏性创新(Detruptive innovation)才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库兹涅茨则更多地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并将经济长期增长要素归纳为人口增长、生产效率提升、经济结构升级、社会结构转变等。上述理论无一例外地从“供给”的角度解释经济增长并提出各自的政策主张。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是上述三种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体现: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改革开启了中国经济的“斯密增长”模式主导的时代,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持续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投入换来了“库兹涅茨增长”为特征,兼具“熊彼特增长”的时期。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逐步适应与改革中,宏观管理的思路更多是计划性的,以各种规划、计划、产业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接替了政府的计划之手,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第一次系统的需求管理政策始于1993年到1996年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适度从紧”。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宏观总需求之手频繁出击,然而非但没有熨平周期,反而放大了中国经济的颠簸;不但没有拉长周期,反而使经济周期越来越短。不仅如此,每一轮“油门”踩下后,都遗留下大量的过剩产能、银行不良资产、地方政府债务;每一脚“刹车”踩下去,都造成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大批倒闭、股市暴跌。进一步讲,每当经济政策着眼于总需求和短周期管理,就难免造成对供给面和经济深层次改革的忽视。
    2010年一季度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经济事实上经历了两次货币政策紧缩:一次是2010年至2011年为了控物价、控房价的双紧政策;一次是2013年“钱荒”以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迅速攀升。而与此同时美国、欧洲、日本连续执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结果美国逐步走出危机、反弹复苏,而中国经济却连续五年下行。
    当我们沿着总需求路线“踩刹车,踩油门”的效果递减后,同时,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看“发动机”,从供给面,从财富源泉分析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就会别有一番天地。
    2012年11月,我发表了《新供给主义宣言》,提出了“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基本主张,提出了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从供给侧出发的各项改革主张。2013年以来又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呼吁从供给侧发力重启改革。与此同时,其他学者也开始在不同场合呼吁,更多从供给面去管理中国经济。2015年11月9日,我应邀参加了李克强总理召开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会,并做了《从供给侧改革,全面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开启增长新周期》的书面和口头汇报。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11月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政界学界开始密切关注“供给侧改革”,且热度不断升温。之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深谋远虑的战略性正确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总书记、总理在多个场合多次提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其为适应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和必然选择,中国掀起了一场“供给侧觉醒”的浪潮。
    “供给侧”听起来也许陌生,其实就是生产侧,就是财富的源泉以及财富生产、创造、流动与分配的规律。我在2009年《财富的觉醒》一书中,主要从财富的源泉形态演化、分配规律、国家财富的增长战略和软财富观等方面,探讨了百年财富繁荣的种种规律,以求从国家、企业、个人等不同层面在财富观和财富战略上带来觉醒。本书作为《财富的觉醒》一书基础上的延伸,更重要的是阐明了“供给侧觉醒”必须回到财富原点的思想。只有回归到财富创造源泉这个最基本问题,把眼光从“刹车、油门”转向“发动机”才能真正深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方向。
    本书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多周期叠加、三大投资增速断崖式下滑、长期动力不足和“中等收入陷阱”等严峻挑战,从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入手,结合新供给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分析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矛盾和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第二篇,供给侧的财富源泉,从人口、制度、技术创新等生产要素出发,探索了财富源泉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方式。第三篇,着重对比了生态财富、硬财富和软财富时代财富创造与分配的规律,并针对正在到来的软财富时代,提出了国家、企业和家庭的应对之策。最后一篇,在全球财富视角下,探讨了贸易战略、金融战略对于财富跨国流动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供给就是财富的创造与生产,供给侧的觉醒,本质上就是回到财富的原点,从财富的源泉、财富的形态、财富的创造规律、价值规律、分配和流动规律出发,找回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均衡的规律以及国富民强的战略。
    新供给主义认为,农业生态财富的源泉受制于地球表层生态环境、动植物生长规律、人们的生理需求等约束,其增长前景是有限的;同时认为工业硬财富源泉因为受到地球非生态资源和人们的需求限制,其增长前景也是有限的;只有知识产品、信息产品、文化产品、金融产品及服务为代表的软财富增长空间是无限的。在农业生态财富和工业硬财富的领域,无视供给和需求约束,盲目扩张生产必然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不可持续等问题,只有大力发展软财富,增加新供给,才能不断优化供给结构、创造新需求,引导经济进入供给、就业、需求、创新互相促进、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
    未来的新供给和新需求在什么地方?在五大“软财富”领域,即知识财富、信息财富、文化财富、金融财富以及其他的社会服务业。为什么是软财富?这五大软产业的财富源泉不是地球资源,办教育也好,拍电影也好,虽消耗很少的地球资源,但是主要的财富源泉是人类的思维和人类的活动,这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这五大软财富领域在美国经济中占79%,而在中国只占49%,差30个百分点,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对那些硬财富的制造业怎么办?要通过转型升级,在传统硬财富制造业上培育更多的软价值。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更新供给结构,大力发展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及其他社会服务业等软财富行业,同时在传统硬财富制造业上培育更多的软价值。正如全世界的人都吃着农民种的粮食,而几乎全世界的农业都是被补贴的对象一样,未来的硬财富制造业的价值也必将走向同样的命运—全美国的人都开着底特律的汽车,而且汽车装潢、汽车金融、汽车广告、汽车4S店都挣钱,只有造汽车的底特律经济一片萧条。那些真正赚钱的汽车制造商,
比如奔驰,他们认为自己卖的不是汽车而是艺术品,只是碰巧它会跑;最有前景的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卖的也不是交通工具,而是环保和时尚。
    在2015年11月9日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听完专家关于经济结构转型的有关汇报后谈道:“以前我们创造财富主要依靠劳动,今后更多依靠人的智慧。”“一个传统服装企业和一个智能可穿戴设备企业,两个结合一下,就可以创造新供给、产生新需求。”对前一阶段国人跑去日本买马桶盖的例子,总理说,日本人做的不仅是马桶盖,而是健康、保健品。总理所讲的道与我汇报的新供给软财富理论是所见略同,但总理用更通俗的语言阐述了传统产业转型的道理,也明确指出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
    从长期来看,需求端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并不是财富真正的源泉,它们仅仅是价值实现的条件,供给侧的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人口、土地、资本、技术、管理五大财富源泉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未来中国“库兹涅茨增长模式”仍然能够延续,但应该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的系列改革措施,刺激新的“熊彼特增长”,并通过深化制度改革,重启“斯密增长”,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更有效率地充分涌流,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滕泰

                2016年元月

短评

书评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