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模式”*强有力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推荐世行行长佐利克阅读图书)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又一力作,直指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作者张维为“中国三部曲”之总结篇,平视西方模式与话语,展现中国崛起之逻辑 )
※《中国三部曲:中国超越·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中国模式强有力的理论总结,亲历百国现实,以中国话语解读世界中的中国)
《中国震撼》
引 言
第一章 不再误读自己
一、世界变化真快
二、这个崛起不寻常
三、从中国超越日本说起
四、GDP悖论
五、迈向第一
第二章 中国的1+1大于2
一、“准发达国家”板块
二、中国的中产阶层有多大?
三、“新兴经济体”板块
四、为什么中国的1+1大于2 ?
第三章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一、走向“民族国家”的坎坷
二、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三、新的视角
四、重新认识中国
第四章 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
一、危机带来的思考
二、中国模式可能胜出
三、高铁奇迹与中国标准
第五章 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
一、迷信西方话语的代价
二、可能影响世界的中国理念
三、不被西方话语忽悠
四、“游戏民主”还有没有戏?
五、日内瓦激辩人权
六、言论自由与井底之蛙
第六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
一、贫民窟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二、印度为什么落后于中国?
三、印度民主综合症:“散、软、短、泛、粹”
第七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欧
一、二十年前的东欧
二、东欧今天怎么样?
三、重返匈牙利
四、东欧的“两个激进”
第八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亚
一、三大困境
二、民主品质为何不佳?
三、民主建设不能靠“换血”
结语 新一轮“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后记
《中国触动》
序 言
引 言
第一章 环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
一、第一次出国的震惊
二、在海外感受中国崛起
三、中国崛起的意义 .
四、印度:能赶上中国吗?
五、别了,南斯拉夫
六、东欧: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七、从欧洲到美国
第二章 最不坏的模式?
一、中国的另外四种选择
二、从丘吉尔的名言说起
三、东亚模式之争
四、中国模式:你的独特之处
五、中国:政治软实力的崛起
第三章 西方“民主”遇上中国“实事求是”
一、慕尼黑的一场辩论
二、从贝·布托遇刺到肯尼亚骚乱
三、好民主才是好东西
四、政治改革:走自己的路
第四章 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
一、谁创造了人类普世价值?
二、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
三、也谈人权
四、公民社会之我见
五、让理性的声音占上风
第五章 中国:不要自己打败自己
一、贫富差距:一些国际比较
二、缩小贫富差距的难与易
三、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四、腐败问题:国际视角的观察
五、经济发展、民主制度与反腐败
六、生态文明:中国的机遇
七、与世界比较,中国打几分?
第六章 软实力,更触动世界
一、实事求是
二、和谐中道
三、消除贫困应该成为普世价值
四、政府是必要的善
五、拿来主义,非送来主义
六、民主与专制还是良政与劣政?
七、崛起的中国精神
八、面向未来的中国模式
原版后记
《中国超越》
引 言
第一章 从“追赶”到“超越”
一、“一出国,就爱国”
二、从中美首脑峰会说起
三、扎卡利亚的问题
四、有质量的增长
五、中美比较:此长彼消
第二章 从“神话”到“实话”
一、皇帝的新装?
二、“美国梦”出了什么问题?
三、“市场原教旨主义”行不通
四、西方开始了制度反思
五、也给西方制度把把脉
六、三个“基因缺陷”
第三章 制度超越:三种力量的关系
一、感念邓小平:中国模式的意义
二、中国模式有自己的逻辑
三、制度超越:三种力量的关系
四、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制度安排
第四章 话语超越:谁的终结?
一、建构强势的中国话语
二、在牛津大学谈中国模式
三、“普世价值”的普遍困境
四、与福山的辩论: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第五章 “颜色革命”为何失败?
一、从“埃及之春”说起
二、“颜色革命”的结局
三、台湾民主:从希望到失望
四、“颜色革命”为何失败?
第六章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一、光荣:昨天与今天
二、放飞梦想:三种情怀
三、放飞梦想:三个维度
四、超越:思路与经验
结论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逻辑
后 记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春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曾在上海当过三年工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和国内多所大学的兼任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主要著作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等。
《中国震撼》与《中国触动》出版后广受欢迎,先后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文化类)”、“第十二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第四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书目”、“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图书”等多项荣誉。
我与《中国三部曲》
张维为
20来年,自己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路走来,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悟,我亲眼目睹了不同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的许多触动和震撼。我走的地方越多,越觉得国家的命运有点像人生:人要活得有意义,就应该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某种总体认知甚至把握,而且关键的几步一定要走好。一个民族要真正崛起,也需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某种总体认知和把握,关键的几步也一定要走好。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目光远大、无惧风浪,国运昌盛。
在涉及中国崛起和中国道路的一些关键问题上,自己走的地方越多,形成的感悟和思考也越多,并以为这样的感悟和思考可能也是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规律的某种总体认知和把握。故从2006年开始,自己不揣浅陋,信笔直书,一发而不可收,于是就有了今天奉献给大家的“中国三部曲”:《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三部曲出版后,广受欢迎,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自己的作品能够影响和鼓舞这么多人,我深以为荣。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崛起的故事很精彩,其广度、深度、厚度均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我们的国家真正成熟起来了,虽然我们还面临许多挑战,但我们已经基本找到了走向成功和辉煌之路,我们正在重回世界之巅。如果说中国的崛起还面临什么威胁的话,恐怕主要就是来自西方的话语忽悠,所以中国的崛起一定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否则这种崛起是靠不住的。没有自己的话语,做对的事也会被看成是做错的,或者被看做是过渡性的,未来还是要拥抱西方那个全面走下坡的模式,这最终可能导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功亏一篑,甚至前功尽弃。
在这个意义上,我的“中国三部曲”都是建设中国话语的尝试,也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指点江山,来评论中国和世界,来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当然,这一切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激发更多的人去思考和研究,为中国全面超越西方、超越西方模式和话语作出中国人的贡献。
正如我在《中国超越》序言中所说:“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孙子等伟大先哲的深邃思想而崛起的,中国是经历上千万人流血牺牲后真正获得了民族独立而崛起的,中国是在与世界全面互动并借鉴了其他文明无数长处之后而崛起的,这种国家的崛起不仅在物质财富上,而且在制度安排上,在文化理念上一定是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并一定会深刻地影响世界未来的格局和秩序。”
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中国一定拥有伟大而精彩的未来!
谨以此与读者共勉!
张维为
2014年11月25日于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