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笔写下这起奇怪的连续杀人案件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对这让人看来颇为费解的标题稍稍做一下解释。
所谓推理作家,经常都会受人指责,说我们写下的文字冷酷无情,用的形容词太过血腥,作品的每一行都会出现“全身血液冻结”“凄惨离奇”“充满恐惧”“让人后背发凉”“血腥战栗的光景”之类的字眼。
若是让抱有这种论点的人出来评说的话,首先,这部作品的书名就会成为他们批判的靶心。
人偶这种东西,不管制作得如何精巧细致,哪怕一眼看去几乎与活人的容貌无异,它也只不过是一个体内没有血液流过的非生物。即便把它美丽的金发脑袋掰下,把它的躯干放到铁路上,让火车轧得四分五裂,再或者用其他的办法来折磨它的身体,没有生命的非生物都是无法被杀死的,顶多只能让它变得伤痕累累罢了——他们必定会搬出这样一堆道理来展开议论。
诚然,他们的这种说法确实有理。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或许这件案子发生时,流传于世间的“人偶杀人事件”的名称要远比这个书名简明直接,也更能体现案件的内容。
然而,我却决心冒一冒“故弄玄虚”的大不韪选择这个书名。至于其理由,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读者们迟早都会明白。在这里,我就来简单地写一些开场白式的解说好了。
在那些尚未经受文明洗礼的原始民族之间,人偶这种东西,既不是单纯的美术品,也不是单纯的玩物。他们把人偶当成信仰的对象,或者是咒术的对象,动手制作人偶,热爱、尊崇、祭奠并供奉它们。在他们看来,人偶既然是一种人为创造出来的作品,就是一种具有灵魂、来自异世界的生物。在某些场合,人偶甚至是一种为人类造福的神明的化身;而在另外的一些场合,只要使用了某种魔法,那么人偶沉睡的灵魂就会被唤醒,之后,它就会活动、会交流、会哭、会笑,有时甚至能说出深情话语的一种生物,像人一样。
以这些观点为基础,世间诞生了无数的民间传说,而像《彼得鲁什卡》那样,幻想化作最高艺术作品的事例,也同样屡见不鲜。
此外,在另外一些场合,人们还会把人偶看作主人的护符,认为它会承担起一切向人类袭来的灾厄,为主人驱灾除难。
因此,对原始人来说,这种可称为守护神的人偶若是受到损伤,那将是一件令人痛彻心扉的事。人偶今天遭遇到的残酷命运,会在明天幻化成一种新的形式降临到自己身上。他们恐惧不已,惶惶不可终日。如果不设法降服恶魔、驱散怨灵的话,他们甚至连觉都睡不安稳。
不,这样的信仰绝非仅限于原始民族之间。就以我们日本来举例,江户时代,民间有一种“参丑时”的风俗——在那些穷乡僻壤间,这种风俗甚至残留到了明治、大正年间。
真爱遭人践踏的女子,化作生魂恶鬼,披散着一头长长的乱发,头上戴着插有三根燃烧的蜡烛的铁环,向象征着情敌或负心汉的稻草人偶身上钉钉子——深夜之中,这种丧失心魂一般的人穿一身白衣出现,只要稍稍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我的心中便会有种鬼气森森、不寒而栗的感觉。
而在孩童之中,如今依旧还流传着和当年完全相同的,悬挂晴天娃娃的风俗。孩童们会制作人偶,向着它祈祷明天不要下雨。
晴天娃娃晴天娃,
明天有个好天气,
若你还哭天下雨,
我就割断你脖子。
孩童们天真的歌声和无邪的身影,虽然蕴含着一种能够引得我们会心一笑的东西,但这种行为,却在某种意义上真实地反映了原始人的风俗。
心理学家认为,不管文明如何进步,盘踞在人类心底深处的那种原始人式的感情,都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比方说,如果我们在噩梦中梦见自己被蛇追赶,冷汗直流,那么或许其实是几十代或者几百代前,祖先的经历和感觉突然在自己的意识深处苏醒过来的缘故。这种原始人式的感觉、古代人式的本能被唤醒的时候,人们会为平素自己身边的环境和太过隔绝的事态动向而惊呆,感受到一种雷电般突如其来的恐惧。
的确,或许在这起案件的凶手心中,大概也潜藏着这样一种神秘的感觉吧。在唤醒人们心中原始人式的恐惧心理这方面,他确实具有天才般的手腕。
在杀害人偶时,这名凶手故意展开了一场令世人觉得绝不可能做到的冒险。即便如此,在真正动手杀人的时候,他也同样表现得轻松自如,感觉就像是在哼着小曲一样。
这起案件中之所以会充满一种难以言喻、令人费解的氛围,归根结底,或许都是因为这种倒错现象的存在。
被这起案件唤醒了潜藏心底的原始祖先的情感,人们心生恐惧,战栗不已,惶惑困扰。这名凶手,为何会对人偶这种东西如此执着?
话虽如此,我本人却也同样是这种妄想的俘虏之一。即便到了案件中的所有谜团都已解开,而真相也已大白于天下的今天,当时那种盲目的恐怖感,却也丝毫没有消退,始终残留在我的心间。正是因为那种印象实在太过强烈,我才会在无数次的揣测、思考之后,为这本书选择了这样一个书名。
出于先前我所讲述的观点见地,诸位读者如果能够接受“杀害人偶”这句话,那么这个书名也就不会再令人感觉虚张声势了。
这起人偶被杀案件的凶手,绝非是因为猎奇或癫狂才动手杀害人偶的。这其中,反而存在一种极为细密、极为巧妙的,魔术似的精密筹划和算计。而解开这起案件所有秘密的关键,也就隐藏在凶手杀害人偶这一举动的意义当中。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如果站在本格推理小说的立场上看,这个书名,其实就是向诸位读者发起挑战的话语。
笔者在这里抖出的包袱,那就是:
“人偶为何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