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分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标准的政策考察
第一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概念界定及概念关系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调节犯罪圈的途径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划定刑事制裁范围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基于刑法实践环节
第二章“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的选择根据
一、“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选择的哲学根据
二、“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选择的法理根据
三、“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选择的现实根据
第三章“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政策取向
一、“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实践取向
二、“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社会取向
三、“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应然取向
第二部分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标准的立法考察
第四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犯罪概念及其结构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对犯罪概念及其结构的通行理解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对犯罪概念及其结构的理论反思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对犯罪概念及其结构的重新解读
第五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的概念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的内容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的程度
第六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因素的类别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因素的内容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因素的顺序
第七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之地位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之意义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之辨析
第三部分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标准的司法考察
第八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刑法的限制性标准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罪刑法定对司法入罪的禁止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法治精神对司法出罪的限制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刑法文本对司法解释的约束
第九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刑事诉讼法的标准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非犯罪化”之余地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非犯罪化”之规定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非犯罪化”之前提
第十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罪疑的司法处理标准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案件存疑的几种类型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事实存疑的司法处理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法律存疑的司法处理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