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书:一本书是如何做出来的?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3086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日】松田哲夫 著,林韶安 译
  • 图书编号:9787532291885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目录

序章 我“恋”上了书
第一章 来把一本充满回忆的书拆开吧!
第二章 自己做假样书
第三章 深刻体会内页制作的重要性
第四章 定型做好书
第五章 活用纸张伸缩的书盒智慧
第六章 抄纸——巨大造纸工厂参观记(上)
第七章 抄纸——巨大造纸工厂参观记(下)
第八章 如何制造装帧用纸?
第九章 鲜艳夺目的油墨世界
第十章 详解油墨世界
第十一章 印刷后的表面加工方法
后记

作者简介

  松田哲夫,日本著名编辑、书籍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主持TBS电视台“国王早午餐”的书籍单元,深受广大日本读者喜爱。经其推荐的书籍经常能缔造出不错的销售成绩。
  内泽旬子,日本插画家、书籍设计师。擅长以异文化、建筑、书籍等主题写作,周游日本国内外,以其细致绵密的画风著称,作品常见于杂志、报纸。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我爱极为普通的书
  我爱书。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喜欢读书。在高中到大学期间,我曾为了“教养主义”不得不看了某些书籍,说实话,那不是一段愉快的经历。勉强读自己不爱看的书是无法长久的,所以我最终还是沉浸到了自己喜爱的书本里。
  我在18 岁时接触到了出版业,21 岁正式踏入编辑这一行。随着在这一行的不断深入,我渐渐发现了个中趣味,不仅是对于阅读,更是对“书的身体”这个“书的构成要素”,或者说“作为对象的书籍”涌现出了莫大的兴趣。
  正因有着这样的经历,我才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书”的本身上,这与所谓的“爱书狂”绝无关系。对于往昔那种令人屏息的美丽书籍虽也心生向往,但却从未有一定要弄到手的那种非搜集不可的心情。当然,虽然我很想拥有那些书籍,却因自己的财力有限,只能敬而远之。
  虽然我对限定版的豪华本或珍本没有产生过一定想要拥有的想法,但比较起来,对于流通于市场上的一般书籍,我倒是不乏兴致。正如比起锁在深闺的大小姐或绝世美人,我更想亲近身处市井之中、充满庶民气息的活泼的姑娘们。
  对于编辑而言,书籍设计是什么?
  那么,书籍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就是外表,若以人来比喻,就是容貌、姿色和服装。这大概可以总称为“书籍设计”吧!会不会把书拿起来,会不会就此“爱”上这本书,这其中,书籍设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编辑而言,书籍设计又是什么呢?
  “该将其做成怎样的一本书”是编辑收到作者原稿时就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虽然作者对自己撰写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但对于编辑而言,只有当其进入了编辑过程,经过反复不断地审读、校样(审读校正用的印刷品)后,才会渐渐开始把握书的内容。接着,编辑会尽情想象这样的内容该用怎样的装帧来表现。这不只是简单的穿衣打扮,里面还混合了将图书推向市场时所必要的各种噱头,或是一些引爆卖点的想法。
  即使从别的角度来看,编辑行业也是极具专业性的。编辑要在理解消化内容的同时,用一种具体的形式去展现作者所完成的充满魅力的内容,不仅如此,编辑还应该具备回应作者,甚至是提出批评及修改意见的能力。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编辑要有不输给作者的心态。
  所以,很想拍着胸脯向作者保证“就交给我来做吧”!有的作者会对图书形态非常在意和关心,遇到这样的作者,我会在打样校色后将假样书交给他们过目。不过,如果可能的话,在清样之前我都不想让作者看到书的样子。因为我期待他们拿到成书后满意的表情,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书籍设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最初读到原稿的时候,脑袋里会瞬间浮现出书名、装帧、腰封等信息,一定要将这个第一印象好好把握住,甚至可以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或直接将其告诉作者、设计等。当然,不是每一次都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有时候也需要做出一定的妥协,但是在中途做变更往往会让这本书的装帧变得意图不明。从经验上来说,完全不带半点疑惑照着第一印象去做的书,相对而言完成度高、销售业绩也比较好,这样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
  书籍设计的整体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对我来说,有几个要点。最初浮现的有可能是“文字”、“颜色”、“质感”或是“图像”等等。对于这种种不同的素材,主要靠平时积累,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它们就会顺利地从脑海中被调用出来,为我所用。
  说起“文字”,首先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字体,还要熟悉不同的手写字体的形态。对于“颜色”,色卡当然很重要,同时也要知道用四色印刷时,该如何组合CMYK 去产生颜色,且什么颜色很难被完整地表现出来等等。论及“质感”,我们不仅要对纸张信息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对纸张的质地、克重、印刷效果以及受欢迎程度等有所把握。
  “图像”是最讲究积累的,我们要养成将展览会、杂志上看到的插画家、摄影师的作品收集归档的习惯。久而久之,你就会在突然间萌发出“如果可以用这个来设计封面就好了”的想法,这就是积累带来的最大回报。
  但是,与其这样自己想象着书籍的模样,还不如“交给哪个设计师来做吧”。正如前文所述,我以前也曾尝试去决定该用哪张图片,选择何种字体、颜色等。虽说是完成了书籍设计,但总感觉缺失了什么。
  渐渐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由于这只是自己所持有的部分想象,所以各个环节的串联、内容间的平衡,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处理。我深深体会到,像这样细微的部分都要一一注意,对外行人来说实在太难了。
  既能画又能设计的多面手
  因此,我会先确定封面设计者,并在与设计者会面时坦率地说出自己对设计的预期。
  虽然有些是第一次合作的对象,但大多数是已经合作过好几回的熟人,只要说明重点后便可交由他们处理。有时遇到理解力很好的人,设计稿一交到我手上,我就会忍不住想说:“对对对,我就是想要这个样子!”
  所以,一般来说我会在讲清楚要求后,让设计师去自由发挥。即使是第一次合作的设计者,也能从以往的作品中读到我的喜好,从而完成交付的设计任务。当然,我最希望遇到的还是既能画又能设计的多面手,因为他们既能妥善处理图像,又能考虑到设计因素,制作出平衡、具有魅力且贴切主题的作品。
  如果委托纯粹的画家设计封面,对方会很容易将自己的图画运用到极限,一味凸出视觉效果,而忽略了文字等重要的信息。再者,如果他们很想表现出类似鲜艳的橘色、清爽的草绿色等印刷色时,会发现印出来的颜色和电脑显示屏上的差别很大,这就需要设计师通过经验和知识去调整控制了,对于纯粹的画家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课题。然而要是遇到既能画又能设计的设计师,在比较原画或校色时,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且选用适合的颜色进行表现了。
  ……

短评

书评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