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 献给所有失去所爱的人,一本自我疗愈的圣经
² 这世上没有人不带伤,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² 人,之所以快乐,并非刻意遗忘了伤痛,而是学会了治愈自己
² 热销美国25年,修订数次,20周年最新纪念版,已治愈全球数百万人的暖伤佳作
² 中文版首度问世,台湾诚品书店年度畅销榜好书
² 数千位伤心人的真实分享,各界专业人士的建议和鼓励,百万读者的回馈与指教,作者投身疗伤事业30余年,课程演讲遍及全美、加拿大
约翰·詹姆斯是美国伤心治愈协会创办人,罗素·傅里曼是现任协会的执行长。两人投入疗伤事业超过三十年,曾在任何可以想象到的机构开课演讲,足迹遍及美国和加拿大,已帮助数百万的伤心人获得治愈。
第三章 那些安慰的话,常常伤我们更深
有时候,只有当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遭遇了一场重大的情感失落后,才会立马察觉:原来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失落”的准备是那么的不足;而且,对于如何处理伤心,以及伴随伤心而来的大量情绪,我们是那么的手足无措。
每个人似乎都是如此。对于身体受伤的准备,要远远超过心理的受伤。一路成长到现在,我们上过无数的健康课、急救课、安全知识课,了解什么状况下应该展开什么样的应急治疗,也知道遇到什么突发事件,应该拨打哪个求救电话寻求紧急帮助。然而,又有人上过多少课,或者说,又有哪些课,是教我们如何处理伤心的呢?
我们一直都在为那些外来的、可能突发的、对身体有明显伤害的意外,做着力所能及的准备,却从来没有觉察过那些内在的、突然破碎的、从隐隐作痛到剧烈难忍的伤口。
如果有人摔断了胳膊,大部分人都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应该如何帮助一个伤心的人。
在美国,离婚率高达45%,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没有结婚、正在恋爱的人。每年都有好几百万段感情画上句号,受到影响的不只是感情中的双方,可能还有他们的孩子、父母以及其他亲友。此外,美国每年仅因为死亡事件,就有800多万人加入伤心人的行列;还有超过1400万只宠物死亡,如果再加上失业或工作遭遇重挫、健康问题、财务发生巨大改变,等等,每年遭遇失落的人数更是惊人。
我们学了太多“获得”,却对“失去”知之甚少
从小到大,我们成长的重点,几乎都放在学习如何获得那些能让我们成功和快乐的东西上。
小时候,我们努力获得父母的赞赏;长大一点,我们努力表现,希望在圣诞节得到自己期盼的玩具;上学后,我们努力考高分,以期收获老师和长辈的认可;工作后,我们努力变得更有魅力,好让自己被同事所接受。
这种不断学习如何获得具体(玩具)和抽象(注意力)事物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我们成年。广告界人士显然深谙此道。因为他们营销的重点,往往就是告诉消费者:你可以通过获取某些东西,来找到快乐和满足。
但现在的问题是,每个人似乎都对“获得”有一肚子的学识和见解,却对“失去”知之甚少,甚或一无所知。这很奇妙,也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失去是那么的避无可避,有时甚至是可预期的,而我们却从未正式学习,更不知该如何回应那些势必追随“失去”而来的痛苦、崩溃、失落等情绪。
更多时候, 我们只是被告知, 不要学习如何处理失落情绪,或者至少不要去谈论这些情绪。“过来人”常常苦口婆心,“事情既然都已经发生了,就让它过去吧”“你必须向前看”“不要让你的情绪影响到别人”,等等。话虽如此, 可我们始终无法从那些失落、痛苦的感受中走出来。
事实上,每个人这一生势必都会面临好几次重大的失落,可问题在于,对于如何处理这些失落所带来的情绪,我们原本就所学不多,仅有的认识还大多数是上一辈延续下来的、陈旧的、不正确的观念。要知道,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失落,那么,我们不如什么都不做,也好过用那些错误的方法来应对人生所失。
然而,很多时候,只要危机降临,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依赖以前学到的陈旧观念来处理问题。即使我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有些旧有观念根本起不了任何帮助,可一旦失落事件发生,痛苦来临,人们还是会自然而然地求助那些旧观念。
这是世人一贯的模式,总是用同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包括肉体上和情绪上)。这种模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它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习惯,并且维持习惯,关键就在于,我们该如何培养一个有助于解决伤心、处理失落的好习惯,以及在养成这个好习惯之前,你得有三个觉悟:
第一,你必须清楚意识到,自己需要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好比你拿起这本书,这就意味着你已经认识到,自己需要有更加有效的信息和习惯来处理伤心。
第二,你得学习形成新习惯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你想解决伤心,那么你就要学习哪些观念是可行的,哪些不可行,而且在找到可行方式之前,你不可以轻举妄动。
第三,你必须不断实践这些新的观念,直到它慢慢变成你的习惯。
六种安慰人的话, 让人听了更伤心
你或许已经知道,我们过去一直被灌输了太多错误的观念来治愈伤心,同时也在用不正确的方式应对人生一连串的失落。所以接下来, 我会列举六种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观念,来说明为什么我们需要培养新的习惯来解决失落、处理伤心。
一、“不要难过”
拿约翰的经历来说,他第一次感觉到伤心是在5岁的时候:摩卡是一只狗,从我一出生,它就一直在我们家。
这家伙似乎从一开始就非常喜欢我,没事儿总是慢悠悠地绕到我的小床前,蹲立着,目不转睛地守着嗷嗷待哺的我。
后来,我慢慢会爬了,便开始去抓它的尾巴,可它从来都没有抓狂、抗拒过,而是乖乖地任我捉弄,有时甚至还会摇着尾巴逗我玩儿。等我再大一点的时候,几乎我去哪儿,摩卡就会跟到哪儿。无聊的时候,我们也会玩会儿游戏。比如,我往远处丢些小玩意儿,很快摩卡再把它们捡回来。
那个时候,每天晚上摩卡都会磨蹭到我的床头,想要和我一起睡。这遭到了妈妈的强烈反对,可摩卡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尽各种办法睡到我旁边。
后来妈妈只好妥协默许。
然而,之后的一天清晨,我起床了,却发现摩卡不为所动地躺在床脚。这家伙真懒,我心想。于是,我趴上前,准备好好捉弄捉弄它。可当我的手刚一触碰到它身体,就立马被吓得缩了回来。冰的!摩卡的身上冰凉冰凉的!我很害怕,那一刻,害怕到了极致。
我想到了打电话给妈妈。经过几秒的停顿,妈妈在电话那头小心翼翼地告诉我,宝贝,摩卡死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妈妈很努力地想要跟我解释什么是死亡,可她始终没有解释清楚。
摩卡离开后的好几天,我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个不停。爸爸妈妈无计可施,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帮助我。
最后,爸爸开口道:“不要哭,等周末我再买一只狗给你。”
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但细思之下你会发现,它非常值得我们深究。
具体来说。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耳濡目染的影响式学习。对于一个小孩而言,在他刚出生的头几年,最常接触到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他常常会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等他长到了一岁半的年纪,逐渐有了言语能力,就不只会观察父母的行为,还会试着去理解父母说的话包含了哪些意思。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来看看约翰爸爸说的这句话:
不要哭……
言下之意:不要难过。
……等周末我再买一只狗给你。
言下之意:找新的、另外的东西来取代失去的。
这句话的影响对小约翰而言可想而知。
作为一个崇拜父亲、把父亲视作权威,并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年幼小孩,约翰百分百相信爸爸说的话,所以从那时起, 他的小脑袋里就有一个观念形成, 那就是: 面对失落,不要难过。约翰认为,既然爸爸一直都是用这种方式来面对死亡,那我也应该这样面对死亡才对。
约翰说,那个周末,爸爸果然带他去买了一只新的狗回家:我还是很想念摩卡,却一直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不想让他们不开心。虽然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确有点忘了摩卡,但同时,我也很难再像爱摩卡一样,来爱现在这只新狗。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但现在我们应该知道,约翰之所以无法爱上这只新狗,可能(其实是非常有可能)是因为在情感上,他还没跟原来的摩卡做个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