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1677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7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张文质
  • ISBN:9787539992518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作家叶开、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等全国118位教育名师权威推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方法从根子上并且一劳永逸地解决教育问题!它可能是中国首部尚未出版就被欧、美、日、韩密切关注的家教书!几乎所有家教公众号都在翘首以盼!
如果一辈子只看一本教养书,那它一定就是《奶蜜盐》 !
《奶蜜盐》以专业的教育理论为依据,遵照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从孩子一生的发展出发,为中国教育提炼出简单、有效、直接的解决之道——
2岁以前,以母爱为核心的奶,让孩子永远都不会缺乏安全感;
2-6岁,以鼓励与赞赏为主的情感支持方式,让孩子永远珍视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奠定一生的自信;
6岁以后,通过约束、引导,塑造孩子发展所必须的品格与智识,包括生命安全、身体教育、责任教育、社交训练、习惯教育、惩罚教育等。
奶、蜜、盐是孩子生命所需的核心元素,是孩子成长的本能需求,当这种本能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可能看不出这个满足对他有多大的意义;但当这种需求发生欠缺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看到这个欠缺的影响有多大。

作者简介

张文质

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

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与上千万家长保持亲密的互动与沟通。在深谙中国教育现实的基础上,张文质首次提出 “教育是慢的艺术”“保卫童年”等教育理念,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一致认可,并将这些教育理念推广到千万学校、家庭之中,被誉为“中国真正懂素质教育的专家”。其多部作品入选“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继畅销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后,张文质跨越了中国18个省市,深入到上千所中小学学校,与家长、父母和孩子倾心交谈,把脉中国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并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总结出影响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奶”“蜜”“盐”三大核心元素。只要父母在相应的阶段给与了足够的 “奶”“蜜”“盐”,孩子可以一生都不缺。

编辑推荐

深入教育本质,从根子上并且一劳永逸地找到解决方案,简单、直接地解决中国上亿家长的教育问题!
世上到底有没有教子良方,既教得轻松,又能使孩子成长顺利?答案就在《奶蜜盐》中!
《奶蜜盐》提炼出决定孩子成长的三大核心元素:以爱为“奶”的营养,让孩子一生都不缺安全感;甜“蜜”的情感支持,奠定孩子人生自信的基石;品格和智识的“盐”,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父母给够了,孩子一生都不缺!
一场正本清源的教育革命,全面扫除中国家长十大教子迷障,引爆全民对“中国式家教”滴血反思!
激烈的社会竞争扭曲了教育真正的本质,让教育变成一场囚禁孩子的酷刑。《奶蜜盐》反璞归真,为教育做减法,还原教育的本相:
亲子关系本质——不是教育与被教育,而是亲密生活,共同成长;
教育的正确次序——满足在前,引导在后;
孩子真正的短板——不是身体素质、学业成绩或者性格好坏,而是生命源头期的错误;
中国式亲子沟通——中国的父母正在被孩子列入黑名单;
…………
以专业的教育理论与广泛的实践为基础,立足于未来、立足于时代,讲述真正具有普世性的、富有远见的教育方法!
《奶蜜盐》以温尼科特、河合隼雄、蒙台梭利、弗洛伊德、弗洛姆、霍尔等36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的专业理论与研究为依据;跨越了中国28个省市、走进1300所中小学学校,通过与上千万教师、家长、孩子零距离接触、深入探讨,终于找到真正让孩子受用一生的教育之道,帮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不要让你曾经接受的错误教育、遭受的童年伤害,再在孩子的身上重演。二十年后,没有看过这本书的父母都会后悔!
随书赠送《现代家教小锦囊——张文质答父母问》 !
真正的教养是日常,每个父母都有机会成为教育家——
凭着一种本能,婴儿完全能够感知到,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否受欢迎,是否受珍视,父母是不是以一种喜悦的心情去接纳他。
父母的爱,会激发出孩子的优越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珍贵的,对父母而言是有意义的,是可以越来越好的。他所有的一切,父母都欣赏,都在期待。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害怕三件事儿:父母不要我了,父母不爱我了,父母不满意我。
一个孩子如果缺少妈妈的抚摸,他一辈子都会渴望被抚摸,他一辈子都会缺少那种被抚摸的满足感。
这就像一棵树,如果在幼苗时期被折断过,即使后来被扶正、加固、伤口愈合了,还是会留下明显的伤疤,而且只要再有强风吹过来,它首先容易折断的部位一定是它幼苗时折断过的地方。
在源头上改变一个孩子是容易的,当孩子形成习惯了,你再想改变他,就太难了。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以我们的粗陋来应对孩子的丰富,不能以我们的某种偏执来应对孩子的独特,不能以我们的狭隘来应对孩子的多元性。
孩子两岁之前,我们怀抱着他;孩子两岁到六岁,我们牵引着他;孩子6岁之后,我们与他并排前行。孩子12岁之后,他走在前面,我们跟随着。孩子18岁之后,他在远处飞翔,父母就成了守望者。

下载地址

目录

Part 1 奶—— 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
01 哪些隐秘需求,必须充分发现与满足?
※ 哈佛的“面无表情”母婴互动实验及婴儿心理分析
02 为什么强调母亲的“在场”?
※ 三种不够好的父母,你会是其中一种吗?
03 家庭教育不是去 “教育”,而是去还原
· · · · · · (更多)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