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生,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曾在法院实习一年。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著有《审判》《变形记》等作品。卡夫卡的作品大都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体现。
代表作品
《审判》《变形记》《城堡》《失踪者》等。
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生,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曾在法院实习一年。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著有《审判》《变形记》等作品。卡夫卡的作品大都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体现。
代表作品
《审判》《变形记》《城堡》《失踪者》等。
根据德文原始手稿全新翻译,卡夫卡未完成遗稿首见简体中文本。
文学史上殿堂级作品,清华大学赵晓力老师导读推荐。
法的大门依然打开,K的耻辱将长存人间。
《审判》:卡夫卡的荒诞世界:“不必把一切都视为真实,只需要视之为必要.”
这部未完成遗稿由他的朋友布鲁诺编排完成.主人公K在家中被逮捕,却不知道自己何罪之有。在试图洗刷罪名的过程中,他向律师、法官画家、神父寻求建议,却无法挣脱似有若无、又无处不在的审判流程,始终被挡在法的门外,未曾得见高层法官和高级法院,直到突如其来的终极审判。
卡夫卡创造了一个和现实情境无缝衔接的荒诞世界,这个世界被看不见的规则制约而运作的井然有序,所有人都将不合常理看作是理所当然。K身在其中,也从对司法制度的理性分析、合理抗议到接受判决的无声无息.因为他最终发现那个世界的真正法则是必要而非真实。《审判》的意义并非仅针对K所处的法律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入思考,我相信,一千个读者眼里会有一千个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