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度思考法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2588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18-07-12 06:10:03
  • 发布日期:2025-10-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细谷功
  • ISBN:9787511376336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一直在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发现问题。理解“发现问题的思路”,意识到“无知、未知”,就能获得打破“常识之墙”的创意。现阶段,我们往往被“解决问题型”的价值观所支配,在已知的范围内努力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然而,“靠知识量取胜”和“解决既有问题”已不再是我们该努力的课题,发现并定义存在于未知领域内的问题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书中以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来做比喻,分析“解决问题型”和“发现问题型”这两种思考方式的不同和特征。指出擅长解决既有问题的人并不擅长发现问题,反之亦然。但是这二者在企业中同时存在,掌握发现问题的思考方式,自觉认识到自己原本在哪些部分上占优势,思考如何活用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是关键的。

同时,为了更好地在未知领域中发现问题,书中还介绍了三种提升视角或思考“维度”的方法,让大家更好地发现问题,正确定义问题,从而做到真正的问题解决。


作者简介

细谷功,商务顾问。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初任职于东芝,后进入安永咨询公司(Ernst&Young Consulting,QUNIE 前身),负责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改革计划的制订、执行和定义。现任QUNIE 顾问研究员,另于企业和大学开展思维能力相关的研修和业务。著有《地头力:从结果出发解决问题》等作品。


编辑推荐

◎一直都在埋头于解决问题的你,真的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找到“对的问题”并解决吗?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真正要做的并不是忙于应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而是要勇于发现并定义新的问题。然而,世人往往被“解决问题型”的价值观所束缚,并没有意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这本书,将告诉你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思路差异,教你如何发现问题,带给你新的启示。

◎蚂蚁型思维or蝈蝈型思维

作者以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为例,从3个方面分析了解决问题型的思维和发现问题型的思维的特征。同时也指出注重储存知识的蚂蚁固然能够考虑到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去解决问题,然而这也是他们的思维“牢笼”。相反,蝈蝈“从没有的事物”这一角度去发现问题的蝈蝈,虽然能够更加灵活地跳出现有体系,但却可能经验不足。这二者各有利弊,在了解这二者思考方法上的差异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是重中之重。

◎提升维度,发现问题、定义问题

为了发现尚处于未知领域中的问题,关键的是提升思维的自由度。从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出共同法则的类推法;能够发现思维盲点、找到新视角的思考的“轴”;通过重复询问“为什么”抓住事物本质的Why型思维,作者在书中介绍了3种方法,教你如何跳出现有的思维障碍,站在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义问题,掌握发现问题的思考方法。


下载地址

目录

前 言

PART?Ⅰ “知”与“无知、未知”阐明其结构 ?

PART?Ⅱ “解决问题”的困境 能“解决问题”的人不能“发现问题” ?

PART?Ⅲ “蚂蚁的思维”vs.“蝈蝈的思维” 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 ?

PART?Ⅳ 发现问题所需的“元思考法” 升维发现问题 ?

后 记


短评

  • 恶鸟 2018-06-28

    他牛逼的不是在怎么教你创意思考的方法,而是对无知的理解,对无知结构的探讨和分维(事实无知,解释无知,范围无知等)。这样的思路可以非常清晰探索未知领域,发现问题和奇点,重组原有知识结构,生成新创意模式。

  • baby 2018-07-05

    这是你要的膝盖!

  • lemon9899 2018-07-10

    生活工作中,一直在解决问题,而不是提前发现问题,而这本《高维度思考法》偏向后者。 虽干货满满,也注定了无太多案例,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先是PR一遍,快读2遍,对于自己的思维盲点进行梳理,才完成思维导图。 蚂蚁思维vs蝈蝈思维,每个时期的自己都处于不同的思维,想一直保持蝈蝈思维,却不得用蚂蚁思维去衡量利弊,其实这样也挺好。另外,对于元认知,这是第二本书讲到了相关内容。PS:书的质量,手指滑过的地方会黑,书的印刷有待提升。

  • 帽帽的小宣园 2018-06-23

    前部分大篇幅说明“解决问题型”思维的优缺点,后面说明“发现问题型”思维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做到将这两种需要不同技能和价值观的思维方式有效的取长补短。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觉得挺啰嗦的。

  • 在拥挤的时候 2018-07-08

    与其堆叠一堆看不懂的名词,不如多写几个案例。究竟解决问题的人和发现问题的人,怎么就对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