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4760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18-06-14 06:10:03
  • 发布日期:2025-10-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梅贻琦
  • ISBN:9787101131857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梅贻琦先生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一直到抗战胜利。《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即收录了梅贻琦先生从1941年到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务时期的日记(其中有间断和不少缺失)。
日记所记录的时间正是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八年的关键时期,真实记录了梅贻琦先生的思考活动、经历见闻。首先,物价飞涨,生活紧张,不少教工兼职增加收入,而学校领导到处筹款,设法增加教职员工补助。第二,经常跑警报,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当时敌机经常来轰炸昆明,日记中有炸毁联大财产、炸死联大职工的记录。第三,校务繁重,梅贻琦先生同时掌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事务繁重可想而知。第四,应酬频繁。为了维持联大,争取科研、教学经费,提高联大的声誉,一要和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打交道,二是要和金融界、银行界打交道,三是要和军界打交道,四是进行国际联系,接待外国使团、学者,等等。
可以说《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和《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一样,是了解、研究西南联大历史的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简介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


下载地址

序言

出 版 说 明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战局会议。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中旬,临时大学又迁徙昆明,4月2日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12月21日,西南联大第九十八次常委会议决:“自本学年起,本校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定为一年,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校长按年轮值。本学年本会主席应请由梅贻琦先生担任。”后因张伯苓、蒋梦麟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在昆明,故实际没能实施轮值制度,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主席一直由梅贻琦担任,主持校务工作,直到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结束为止。

梅贻琦任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主席期间,于1941年至1946年留下部分日记,是我们了解、研究那段特殊岁月的珍贵史料,曾以《梅贻琦日记(1941—1946)》为名,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将梅贻琦1956年至1960年的日记,作为《梅贻琦文集》的第一、第二两卷,也分别于2006年、2007年先后出版。

此次我们再版梅贻琦1941年至1946年的日记,为彰显其与西南联大之特殊意义,经与整理者黄延复家属以及整理者王小宁商议,改名《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以作为对西南联大创建八十周年之纪念,更作为对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之崇敬。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8年4月


目录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选读 】
△△△△△△△△△△△△△△△
▽▽▽▽▽▽▽▽▽▽▽▽▽▽▽
1941年1月11日
晚六点仍在研究所约建厅张厅长夫妇、黄日光夫妇、汪国舆夫妇、汪厂长夫妇、李科长等及李司长、惠老师饭聚所中,陪客合共三桌。是晚,大家酒兴颇好,共饮三十斤,多数皆有醉意。余返梨烟村后,亦即睡下矣。
1941年3月22日
· · · · · · (更多)

短评

  • 山水 2018-06-12

    “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的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告无罪。”离乱之世,山河破碎,尚能弦歌不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虽被时人称之为完人,然并不严肃呆板,竟有天真烂漫的一面,喜饮酒尚交游,还有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感情,月涵先生,可敬可爱者也!

  • 2018-06-12

    1. 原来之前出过哦!为啥之前没有读?不过反正不贵…2.还是获得了一些新知识的,比如竟然爱喝酒!很多的应酬,一些家庭生活,一点感情生活。3. 4546年的蛮好看,比如一二一运动那些事。4.一看就是留学过的

  • 、政大王 2018-06-02

    又是日记 又是历史

  • 十八 2018-06-07

    记得以前看一片关于蔡元培的文字,让我对30年代的学术界充满向往,这本书一出便如饥似渴的找来阅读。怎么说呢,现在的家国天下只是书本上的四个字,在当时却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梅先生是巨人,梅先生也是大虾。在先生身上,我看到了面对时代洪流的知识分子,应该怎么活。团长中的一句话讲得很好,中国人没有榜样却走了整整五千年。历史书上可以将时间用寥寥几字一笔带过,我们每个人的日记,却是历史的血肉。此书时而大气磅礴,是引领者;时而细致入微,仿佛又成为了铸造者。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我们只能根据这些文字资料,一点点的丰富自己知道的这个世界。可以用几个星期的时间,知道梅先生8年的所作所为,感动我的记得有这么一句“午前有警报,院中妇孺皆出外疏散,顿觉安静,乃至廊下坐约一时,看书晒太阳。”聆听一朵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