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7727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18-05-03 06:10:03
  • 发布日期:2025-10-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德】马克斯
  • ISBN:9787308177399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发表于1905年,在争议中成为了社会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探讨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对宗教社会学的初期研究,他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资本主义精神有其宗教根源,新教中的苦行、职业劳动观念,逐渐发展成了资本主义中理性经济劳动的特征。他深入探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大量经验的归集与分析,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合理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当代社会科学提供了富于启迪的思路,也让大众读者看到了隐藏在制度背后的精神力量。
  本书由研究马克斯·韦伯的学术选取和翻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本精华部分,保留作者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配以译者导读。同时加入大量精美插图,图文配合,以期成为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
  德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被后人并称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对西方的学术思想贡献巨大。
  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经济与社会》等作品。
  译者简介
  郁喆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宗教学系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的哲学、中国民间宗教等,尤其在对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方面享有盛誉。
  他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宗教学研究所获得哲学博士,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课程曾获得复旦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称号、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被同学誉为“复旦哲学小王子”。上线国际慕课平台coursera和中国大学慕课后,至今累计选课人数超过6万人。

下载地址

序言

  引子: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
  偶尔路过上海的外滩,瞥一眼黄浦江对岸的那些高耸入云的地标建筑,总会让人陷入一种魔幻而矛盾的感受之中。依稀记得,那些大楼耸立的地方,在我小时候是一片农田或者杂乱无章的平房,地平线是平的。然而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所有这一切拔地而起,好似梦幻一般。如果站在黄浦江的另一侧,从浦东的摩天大楼回望浦西,可能会稍稍多出一丝历史感来。外滩的建筑没有那么新,但它们也是在最近一个世纪里才建起来的。它们背后的整个城市,是在过去仅仅一百五十多年里崛起的。相对于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而言,这一切实在是太短暂了。今天,站在中国大陆的任何一个城市中心,你可能都会产生如此的感慨。
  面对这样的巨变和反差,我们绝对不会仅仅停留在审美和感叹的阶段。人们处在深刻的焦虑之中,这种焦虑包含着个人和整体两个层面的含义。在个人层面,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若隐若现:我辈的同龄人如今基本已经成家立业,不再是当年的青葱少年。其中不少人获得了或多或少的“成功”—美满的婚姻、聪慧的儿女、体面的工作和一定的财富积累。但收获中也蕴含了疑惑与彷徨:财富究竟有什么用?或者更直接地说,我追求财富是为了什么?工作、职业给我带来了什么?我究竟要追求什么?我的道德底线在哪里?过去若干年的福利增长能否持续?换言之,我们都在急切地追问,过去的成功依靠的是什么。倘若无法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未来的福祉也将是空中楼阁。
  在整体层面,过去40年,中国在经济方面发生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人口、家庭、生活方式到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都出现了极大的转型。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在过去40年所发生的改变,大致相当于欧洲16~20世纪的三四百年之间所发生的变化。有些改变是能够预测的,而绝大多数改变则无法预测。整个社会已经站到了“前无古人”的历史分岔点上。巨额财富在短时间内涌入,无疑引发了一系列的困境:例如,人们在价值和道德领域迷失了方向,伦理底线被屡屡突破……在追求和享受财富之外,我们还应当有什么样的坚守与追求?
  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这一切难道都纯属偶然?究竟是应该把社会和经济的剧变归功于西方文化的引入和冲击,还是要感谢中华文化的积淀与更新?人类的历史、文化和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传统与现代之间,究竟更多是断裂还是延续?中国无疑不再是稳居天下的“中央帝国”,相信两千年前的“智慧”可以照搬来应对当下国人的问题,不仅带有经验主义的预设,还蕴涵着一种历史的刻舟求剑。文化究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和资源,还是重担和障碍?
  常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这样一本书—它是一个处在转折和彷徨中的灵魂,对一个处在转折和彷徨中的文明,进行的一次彻底追问。这本书的作者尝试用学术的方式,来反观人生、价值、伦理、生活方式、职业、财富等问题。然而,他所采取的径路连带着家国、文明、宗教和历史的深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他山之石”,它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几代人的阅读经验乃至反思意识之中。任何真诚的文本都不会承诺一劳永逸地给出答案,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担当自己的使命。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阅读,与其说是为了找到唯一答案,不如说是为了寻找一个回答问题的同伴。它所给出的回答尝试,是一个路标、一面镜子、一条小径。

目录

第一部分问题1
第一章信仰和社会分层3
第二章资本主义精神19
第三章路德的天职观念55
第二部分苦行新教的职业伦理75
第一章入世苦行的宗教基础77
第二章苦行与资本主义精神117
名词对照151

短评

  • 西北 2018-04-20

    清教徒想要成为职业人,而我们则必须成为职业人。韦伯老师结尾突然开始diss资本主义,虽然立马就说这样不好,但是也是很可爱了。最难的不是大角度泛泛而谈,而是一个小角度深入地独到地剖析。学习了。

  • 潇洒毫 2018-03-17

    第一个评论!虽然说是最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但社会学的书一直不是看很懂。。。。

  • hitskyer 2018-04-09

    基本没读懂,准备上一下慕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