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1510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17-10-26 05:00:03
  • 发布日期:2025-10-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王雨磊
  • ISBN:9787300248080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是一本写给人文社科领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者的实用手册,它可以帮助该领域各学科的研习者学习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从而避免许多学者走过的弯路,掌握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规范和技能。全书对选题、开题、阅读文献、提出问题、谋篇布局,开题报告和项目论证书的撰写、摘要和关键词的写作,文章的校对、投稿、发表等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各个步骤和环节进行详解,系统阐述了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各个环节的相关注意事项,为读者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详细指引。作者以学术论文编辑和写作者的双重身份,直击论文写作与发表过程中的各个痛点,使得本书成为论文写作者难得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王雨磊,社会学博士,笔名“石头”(读者谓“石头君”),微信公众号“学术与社会”(W-Scholar)创始人与运营者;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扶贫开发、社会保障、国家基层治理、消费社会学、司法社会工作等。
石头君是一位优秀的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者,曾在《社会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他也是一位资深的学术论文审稿编辑,曾在核心期刊《学术研究》工作多年,担任《政法社会学》栏目责任编辑,具有丰富的学术论文审稿经验。石头君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学术与社会”,不定期推送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及博士论文写作心得,拥趸者众,被誉为“业界良心、科研伴侣”。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问题导向的著作,作者以学术论文编辑和写作者的双重身份,直击论文写作与发表过程中的各个痛点,使得本书成为论文写作者难得的良师益友。

下载地址

目录

绪论
在学术市场中,学者相当于生产者,而读者相当于消费者,学术作品就是产品。学术作品到底好与不好,最终还是要靠学术市场来检验:学术作品有没有满足学术消费者的知识需求,有没有说服读者。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学术写作
学术发表的技艺

学术选题篇
学术生产是一个共同体行为,每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都应该能够为学术界带来边际知识,也就是说,相对于既有的学术研究,文章能够有所推进或改进。因此,学术生产者必须带有对话意识,审慎反思现有学术知识,并据此确立自己研究的对话点,只有这样,文章才能站得住脚,才会有理想的学界反响。
研究选题的七个原则
如何写开题报告
如何写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证书
文献阅读与读书生活
如何写文献回顾
研究发问的五个原则
研究如何对话
研究如何创新

学术修辞篇
很多时候,田野资料有一个“故事逻辑”,即它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但是写作往往并没有完全按照故事发展的逻辑来组织文章,也不是完全按照调查者当初发现故事的顺序来讲故事(小说通常采用这种手法),而多半是按照“讲道理”的逻辑来组织故事。
学术修辞的自觉
如何谋篇布局
如何统合论点
如何写引言
标题如何画龙点睛
如何写摘要
如何写关键词
如何校对文章

学术发表篇
文章能够发表的基础固然是文章本身写得好,但是易发表不仅依靠好的写作,同样需要作者认真钻研投稿本身的过程与门道。投稿是一门技术活,熟练者事半功倍,生疏者事倍功半。对于作者而言,投稿一事不能马虎,而必须谨慎对待,并且有意训练、提高,如此方不误学问大事。
学术期刊简介
编辑部的编发流程
编辑部的审稿标准
编辑如何约稿
有效投稿的七条建议
如何修改文章
建立写作习惯

短评

  • 蜂蜜柚子茶 2017-09-19

    薄薄一册,很快翻完,不少文章在《学术与社会》公众号已读过,重读仍有启发,特别是学术修辞篇,理清了不少困惑,例如“摘要”与“提要”的区别等。与李连江的《不发表,就出局》相比,深度稍欠,而实用性过之。李著强调国际视野,从作者角度出发,本书则立足本土经验,偏重于编辑立场,颇有互补的功效

  • 杯葛德律风 2017-10-10

    比较实用。我自己做过责编和校对,他说的编辑审稿还是那么一回事。学术研究=思考+写作+发表。端正心态,学问扎实,投其所好。封面摸起来很舒服。

  • 一叶知秋 2017-09-30

    挺好的,很生动全面的论文写作参考书,比较看重的说作者的核心期刊编辑经历

  • 易青辰 2017-09-28

    从作者当学术期刊编辑的经验出发,论述全面,较为系统,但行文略显冗长啰嗦。对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低年级人文社科的学生来说,是一部实用性强的论文写作入门书。

  • 朝潮夕汐 2017-09-17

    当天到货,一气读完,直呼过瘾。最早从《学术与社会》公众号上得知。作者从编辑视角的写作方法论,要言不烦,举例精当,颇能解疑答惑,大有“如沐春风,醍醐灌顶”之感,弥补导师往往点到为止之憾。写作有“术”,良心之作,年轻学人仍需在“干中学”,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