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合伙人领导力与企业家精神
合伙赢天下
什么是合伙人呢?首先,必须要简单地做一个解读。
中国的企业发展到今天,其生存环境已彻底改变。看看数据就可以知道,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在全世界是比较短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世界500强的企业,经过了这么多年之后还有39%,但是国内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改变了。 全
球化的时代已经开始到来,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外在的环境改变了,但是我们的制度体系没有跟上,且领导人的意识也没有更新,导致一些企业的战略规划是短视的,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个形势就非常严峻了。所以最近几年,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已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企业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最近,万科集团也开始做合伙人制度,该集团的管理者也意识到,前面的路已经不是坦途了。阿里巴巴集团更是如此,阿里巴巴实施合伙人制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该集团的管理层已经充分意识到,这种制度符合阿里巴巴未来发展的需要。目前,一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企业家们,都逐渐认同了这种模式—合伙人制度!
为什么选择合伙人制度?
所谓合伙人制度,首先是一种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有两种。一种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另一种则是这两者的利益是分离的。这种分离和一致的背后是什么呢?是经营者的能力。
经营者的能力无非也是两种,一种是能力很强,另一种是能力很差。做一个简单的排列组合就会发现,当经理人的利益关系处于分离状态的时候,经营者经营能力的强与弱,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第一种情况,就是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很强的时候,同样也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经营团队不仅经营能力强,而且道德品质很好,这个企业的发展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当前,中国的职业经理人环境还远远没有成熟,所以我们看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负面的。这就产生了另外一种结果,经理人的能力很强,但是道德品德有背离,于是,他便会提出更高的条件—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像是一个保姆,和主人的关系处好了,最后想取代正房。这种例子在中国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别说大陆,香港也很多!
第二种情况,就是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很差,这种情况就不用分析了,这个企业肯定已经面临倒闭了。
怎么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离问题呢?又如何找到经营能力很高,并与所有者利益一致的优秀的经营者呢?如果说两者是分离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要一致会带来什么结果?所有者和经营者如果利益一致会带来什么结果?一种是如果经营能力很强,他们两者又为利益一致,所有的结构,所有的组织就开始朝这个方向发展。问题是你怎么能找到这个经营者是优秀的呢?
要解决以上问题,合伙人制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合伙人制度的本质
合伙人制度的本质,首先是发展的机制;其次是管理的机制;再次是分享的机制。
这是合伙人制度的三个本质。
合伙人制度的发展机制是指向未来的。也就是说,真正的合伙人都不会只看眼前,他们一定是基于未来的。因为合伙人一定是有能力的人,而这些有能力的人早就已经解决了“小康”的问题,所以,他不一定看眼前,也不一定要高薪。这种人是做事业的,他需要的是担当的精神,而不仅仅是资本。所以,合伙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本的层面,否则这个团队的经营能力就无法提升。事实上,现在这个时代是不缺乏资金的,而是缺少人才。
合伙人制度中,管理机制的重点是能够优化团队。唯有实现团队的高效率,才能真正带来1 1大于2的效果,否则,再优秀的人走在一起,也不可能真正形成我们所要的合伙人的结果。所以,合伙人制度不仅仅是资本,还是团队,是团队中的优势整合。
合伙人制度的分享机制,解决的是劳资双赢,尤其是核心高层劳资之间的双赢。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资金,这两个资本真正得到融合。
以上是合伙人制度三个本质的东西,它的背后核心其实是领导力。
概括而言,合伙人制度的发展机制体现的是企业家精神,其管理机制体现的是团队的领导力,其分享机制则是人才的管理。三个机制的背后都是领导力的精神。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想形成合伙人制度,其领导人必须有非常高明的领导能力和意识,否则就不可能形成合伙人。
为了说明合伙人制度的三个机制与领导力的关系,笔者简单地举几个例子。
案例1:复星集团
在过去20年里,复星集团逐渐成长为一个积累了400亿元净资产,旗下拥有近40家上市公司,管理总资产达1400亿元,涵盖地产、矿业、医药、钢铁、金融等一系列行业的庞杂的商业帝国。
然而,对复星这个商业帝国来说,集纳了中国创业企业的太多悲欢离合。无论何时,民企的标签,让其一度在可以被忽视的角落恣意成长。随即而来的痛苦也是所有民营企业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训练。
笔者曾帮助复星做过核心团队的领导力封闭式训练项目。这种训练给经理人带来的是什么呢?
首先要知道,领导者的目标在哪里,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我们还缺什么,我们的优劣势在哪里。对老板来说,通过这个训练,他很快就能识别哪些人是有潜质的,可以跟上企业未来的发展。哪些人还需要成长,而哪些人将会被淘汰。
复星四人团队后来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最为人称道的一个组合,他们各司所长,齐肩并进,在最繁忙的时候也会保持每天至少一次的沟通:“他们可能一开始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同,但是他们确实极为特殊。”复星集团总裁助理、国际发展部总经理仲雷曾笑称。
长兴岛的培训最后的结果是震撼的。它从另一面唤醒了奔跑在创业路上的企业家最初的梦想—别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如果在发展中迷失了自己,团队关系就会破裂,甚至分崩离析。这样,企业就会处于崩溃的边缘。
案例2:黄光裕和陈晓
为什么我要讲这个例子?因为管理机制是要保证1 1大于2。黄光裕是国美电器的创始人。而陈晓则是黄光裕的高级合伙人,在黄光裕入狱后曾主持国美工作。
黄光裕出了问题之后,笔者在接受《中欧商业评论》约稿任务时曾经认真地调研了这个案例。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两个优秀的合伙人在一起,本来可以 1 1=2,甚至大于2,但由于价值观绝然不同,这种在企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无法暴露的矛盾,可一旦有风吹草动,这种“冲突”就会演变成一种灾难。
不同价值观的合伙人是创始人身边的一块定时炸弹。
所以合伙人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合伙人之间的匹配。团队之间的互补,不仅仅是能力的互补,还有价值观的匹配、文化的匹配。
合伙人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机制,是发展的机制,是管理的机制,是分享的机制。
合伙人的发展机制,首先是基于企业家精神。
现在我们看下面案例:杰克·韦尔奇、乔布斯、雷军。
杰克·韦尔奇的理论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风靡全球的人文管理理论。他的上一任是基于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就是把人当成机器,效率最大化,1就是1,2就是2,上一个流水线和下一个流水线之间紧密接洽,没有半点浪费。
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前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建立了一个2/7/1制度,这个制度把人分成ABC三类,其中,对于A类人要想办法留住,要激励他;对于B类人要培养,使其有一天能发展为A类,而对于C类人,则一天都不要等,赶紧要他走人。这就是杰克·韦尔奇的2/7/1管理理论。
今天,世界变了!
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曾说,现在的人才,要么是杰作,要么是狗屎。
“杰作”才可以变成合伙人。
乔布斯非常现实,他知道在企业中真正能够带来未来的人是谁。
今天的雷军更牛,作为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提出了“毁三观”理论,颠覆了所有的管理模式,不要KPI,没有管理层,一竿子插到底,高度扁平化,没有组织架构,不开会……
杰克·韦尔奇的管理理论过时了吗?雷军的管理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我们要思考,不能盲目地跟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知道了,企业的主流模式到底是什么。
有一本书非常值得大家读,就是雷军亲笔作序、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著的《参与感》,建议大家要读这本书,太有价值了。这本书就是小米的一个产品,不仅仅是一本总结口碑营销的书。从包装、设计、印刷排版到语言的组织、架构的组织,都是经过了三番五次、反反复复的调整的,所以,这本书就是小米产品的代表。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提出了今天的时代是科技生活的时代。过去,我们有一个高端电器,很牛!那是关于他的功能本身,所以叫作科学的炫技时代!而今天,功能已经不占主流,更多的是人们内心的喜悦带来的体验。
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iPhone手机的机身厚厚的,有人说手机很厚很好啊!当iPhone手机的机身做成薄的之后,人家又觉得这个手机更好了啊,变薄了!总之,iPhone怎么做都是对的,做大也好,做小也好,做厚也好,做薄也好。为什么?因为它抓住了人内心的体验。我们把这种称之为“科技生活化”。“科技生活化”的时代更要考虑的就是消费者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产品技术本身。所以,需要的是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不是技术有多么的强大的品牌。如果说技术,小米的技术目前还是一个小弟弟,但是为什么它能够带来小米公司的快速成长呢?是因为它整个产品从概念到设计、到变成产品传递到消费者的手上这一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消费者心理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么形成的?就需要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以消费者心理为基点。因此,现代企业需要高感知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