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8671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7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吕世浩 著
  • 图书编号:9787544838337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吕世浩先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被台湾大学学生誉为“四年修不到,成终生遗憾”的人文通识课程。他在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MOOC开设的《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以其深厚的实学、过人的口才与缜密的分析能力,对秦始皇进行了深度解读,一开课便引起巨大回响,掀起了一股“秦始皇成功学”风潮,学生遍全世界。本书是吕世浩先生根据他所教授的授课内容精心编写而成。   在秦始皇登上权力顶峰的过程中,先后有权臣当权,嫪毐作乱,亲母背叛,郑国祸秦……他是怎样一一应对处理的?统一六国以后,他定封号,去谥号,大兴土木,寻求长生不老……他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覆灭的?作者将每一个重要事件作为案例,先提出设问,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然后进行史料分析,不断质疑,联想现实,步步推演,带领读者从现实穿越到历史中“成为”秦始皇,重新理解秦始皇的每个重要抉择,掌握秦始皇一生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将秦始皇充满争议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与读者自己的生命历程相互印证。   在作者笔下,数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从纸上冷冰冰的几行描述,演变为可理解揣摩、甚至可感同身受的血肉具象。在领悟历史发展大势的同时,让读者回到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将前人经世致用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并且能够运用到当今社会中,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明智、有效率的选择中去,真正做到让历史对现实的人生有“大用”。

编辑推荐

  *受欢迎网络公开课教授全球*热中文慕课出版,用思辨探究历史,让历史为我所用用“案例研究”方式深度解析秦始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讲座高分评价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书名,国际管理学会终身院士暨前主席陈明哲作序推荐被众多网友评为“不追美剧也要追的神课”,原来历史课也能那么火
  荣登中国台湾金石堂、诚品、博客来书店人文社科类畅销书排行榜**名读史看故事,只能成为看客;懂史悟人生,才会成为精英附赠:《吕世浩讲秦始皇精彩选辑》(二维码书签)

 

目录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第一章 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第二章 从张良的故事谈起
第三章 历史胜利组的条件
第四章 秦始皇的为人
第五章 赢政的选择
第六章 人为什么会被骗?
第七章 骄傲与灭亡
第八章 谁才真正对你好?
第九章 谁骗谁?谁能骗谁?
附记学历史的三个功用
秦始皇年表

作者简介

  吕世浩,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曾追随清朝皇室后裔、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在传统私塾中学习四书五经近二十年,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后师从宿白、徐苹芳、阮芝生等历史学大家,现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致力于《史记》、中国传统经典、上古秦汉史、历史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
  作为作者最具代表性的普及性作品之一,《秦始皇:穿越现实与历史的思辨之旅》秉承“将灌输知识变成提高智慧、将培养工匠变成培养精英”的理念,运用商学院“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设身处地、揣摩通透、体贴入微、洞见表里”的方法,将秦始皇作为人生思辨最好的样本,不讲奇闻轶事,不求惊世骇俗,强调思辨,启发性地传授读者读史方法。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什么是“思辨”?
  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重视“思辨”,但什么是“思辨”呢?
  在这里,我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来说明。相信各位在中学课本里都读过《木兰诗》这篇诗歌,诗歌的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请问各位,“唧唧”是什么声音?
  按过去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立刻回答我:“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课本的标准答案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么你可能在“思辨”上还需要更努力一点。因为真正的答案,作者其实已经写在接下来的两句里: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作者清楚地说出,这时只听见叹息的声音,因此“唧唧”是叹息声。
  不愿面对这样的答案吗?历史学讲求“孤证不立”,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的例证来证明这一点。
  “唧唧”一词,也出现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前句是“已叹息”,后句是“重唧唧”,可见白居易也以“唧唧”为叹息声。试想,如果“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难道白居易是先听了琵琶乐声后叹了口气,然后听了女子讲话后就开始当场织布吗?
  当然,或许各位不服气,《琵琶行》是唐朝的诗,《木兰诗》是南北朝的作品,两者可以这样互证吗?
  说得有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唧唧”在南北朝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意思。
  1.南朝梁施荣泰《王昭君》诗:“唧唧抚心叹。”
  2.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树出云,咸皆唧唧。”
  3.北魏《元举墓志铭》:“履朝独步,伦华非匹。一见唧唧,宋朝更生。”
  这些都是唐前文字,所有的“唧唧”都是指叹息之意,可以证明当时人确以“唧唧”为叹息声。
  事实上,将“唧唧”当作织布机的声音,这样的解释除了中学课本外,在古籍中似乎找不到任何例证(如果你能找到,欢迎提供)。因此不管你认为“唧唧”听起来多么像织布机的声音,这都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古时的语音和今日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古代,织布机也不是发出“唧唧”声,而是“札札”声。《古诗十九首》有“札札弄机杼”,白居易《缭绫──念女工之劳也》有“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都足以为证。
  希望各位千万不要误会,以上的讨论并不是在考验大家的语文水平,而是想点出一个可怕的事实:
  明明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两句,明明作者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为什么我们过去却毫不质疑课本的答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即使你读了再多的书,记得再多的标准答案,得到了再好的成绩,如果这一切要拿你宝贵的思辨能力去交换,都是不值得的。因为,思辨是一切智慧的开始。
  读书,是为了做知识的主人,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奴仆。
  ……

短评

书评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