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带来的美好
——《真正的朋友》告诉我们的关于友谊的真谛
汤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电影《头脑特攻队》正在热映。这部电影沸腾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心理学工作者的心。因为我们通过各种工作形式所汲汲以求的,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部分表达;我们传统价值观里不被欢迎、被称为负面情绪的忧伤因此得以正名。经历挫折、陷入低谷时,忧伤能帮助我们重建信心,使我们更勇敢地面对生活。
适时忧伤是心理功能良好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理健康。
图画书《真正的朋友》,也给我相似的兴奋感。因为被冠以负性之名、不被大众欢迎的情绪,除了忧伤,还有愤怒。而《真正的朋友》刚好是一本讨论愤怒与友谊真谛的图画书,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愤怒的更多价值。
虽然书名叫《真正的朋友》,内容讲的却是两个小男孩争吵、打架的故事,这可真够有趣的。
一开篇,这两个小男孩已经扭打在一起了。他们一个抓着对方的肩膀和胳膊,另一个抓着对方的衣襟和后背,两颊通红、龇牙咧嘴、怒目相对。看起来他们真的非常非常生气……
这大概就是愤怒不讨人喜欢的原因吧。因为愤怒总是引发与对抗相关的行为,是友谊的杀手,是强烈的、不理性的,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两个小男孩打架引来了孩子们的围观,也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赶过来干脆利落地分开了两个小男孩。“发生什么事了?”她问道。于是,拳脚相加变成了恶语相向,其中一个男孩振振有词地说:“他扔了我的书包!”另一个也毫不示弱:“他偷了我的帽子!”一个男孩控诉:“他把黄油抹在我脸上!”另一个男孩就指责:“他把鼻屎抹到我外套上!”……
这几句争吵看似简单,给人的感觉也非常熟悉,似乎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闻,却非常符合心理学研究者对愤怒的发现,即在亲密关系中,愤怒通常是一种对他人越界行为的抵抗。书中出现的“我的书包”“我的帽子”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自己所拥有的物品,就像是自我的一部分;“被抹黄油的脸”“被抹鼻屎的外套”也是一种象征,因为皮肤和衣服将我们与他人分开,使我们成为独立的个体。因此,我与你之间的界线、我所拥有的,都是我的疆域,是未经我许可、不可入侵的。
然而,越是亲密的关系,比如朋友,就越有可能隐藏着越界的危险。这种关系中的问题是,当我们彼此喜欢、乐意与对方在一起时,我们常常会忘掉自己和对方不是完全一体的,有可能把自己的当成对方的,也有可能把对方的当成自己的。又或者,我们很愿意去为对方做很多事情,但是通常做了之后又会害怕因此失去自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害怕失去自我,这种害怕使得我们很容易愤怒。愤怒就像是一种警告,警告自己也告诉对方,我们走得太近了,近得好像就快要失去自己了,近得好像就要被入侵了。
有意思的是,愤怒的情绪一旦被表达,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不知道为什么,当他们说完对彼此的不满后,他们竟然同时开始反省起来,“我不该……”“不过,其实你……要不然?”然后两个好朋友就相约一起去踢足球了。
这再次论证了心理学家对愤怒的研究成果:愤怒情绪会组织而不是破坏我们的关系,愤怒的一大作用便是帮助我们重新发现“被低估”的感情。因此,愤怒情绪的表达并不会破坏理性的思考,反而有助于我们建立理性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是鼓励亲密的人之间通过武力或者有可能带来伤害的言辞表达愤怒情绪。更有建设性的做法是像书中的老师那样,她制止了两个小男孩愤怒的过激表达,并且在他们之间撑出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评判和批评(当老师看见两个小男孩开始互相表达不满,便悄悄转身离开),只有情感和情绪的真实交流……
因此,真正的朋友是怎样的呢?真正的朋友是尽力为对方去营造一个空间,而且这个空间是足够安全和有弹性的。安全是指,当我们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可以允许彼此真实的情感情绪在其中自由流淌,而不必担心因为我向你表达了愤怒和不满,你就会转身离去,从此陌路。而有弹性是指,彼此之间可近可远。“近”可以在某些时刻使边界柔软起来,让我们能够接受彼此的融合,而不用担心失去自我;“远”可以让我们尊重彼此的边界、尊重彼此是独立的,并且自由地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不用担心你不同意,或者让你误认为这是疏离友情的表现。
作品中的两个小男孩五六岁的年纪吧,对于这么复杂的有关“真正的朋友”的道理,他们还听不懂。但是,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需要懂得这个道理。孩子还小,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类似书中老师的做法,不压制真实情绪的流动,尊重和保护友谊关系中的空间),让他们了解怎样建立真正的友谊。这样,当他们长大,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友谊的真谛,从而一生中都享受亲密关系的滋养,既有来自友情的,又有来自爱情、亲情的。
这样一想,觉得十分美好,因而格外感恩《真正的朋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