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1469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李仕权著
  • 图书编号:9787508651712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相关图书推荐: 

中国历史的教训

 

 

 

★ 中央组织部官方微信公号“共产党员”头条隆重推荐! 

★ 共青团中央官方微信公号“共青团中央”醒目强势推荐! 

★ 人民日报盛赞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历代改革的“错题集”!

★ 光明日报赞誉本书有料、有趣、有识,读后让人掩卷深思!

★ 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57月“中国好书”榜!

 

《改革的教训》正史的里子,野史的范儿;有意义的主题,有意思的表达。

中纪委推荐《中国历史的教训》姊妹篇,从中国历史中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找有益借鉴。

 

目录

【自 序】 改革的教训 / I
【导 论】 打捞沉没的改革 / VII

【第一章】 周厉王改革:史上第一次全面改革
国人暴动其实是贵族政变 / 003
周厉王真的不是“周扒皮” / 006
周厉王改革动了贵族的奶酪 / 009
西周财政悬崖愈演愈烈 / 013
杀父之仇居然也共戴天 / 015
越级爱国遭遇人人喊打 / 018
宣王中兴是沾厉王的光 / 021
小结 历史耻辱柱,放下周厉王 / 025

【第二章】 秦献公改革:秦国超级逆袭真起点
秦献公带领秦国完美逆袭 / 030
废人殉补三百年人口欠账 / 032
与墨家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 036
设改革特区搞“一国两制” / 039
户籍连坐“发动群众监督群众” / 042
万般皆下品,唯有军功高 / 045
商鞅变法是秦献公改革的“升级版” / 048
小结 秦国崛起了,墨家消失了 / 053

【第三章】 汉宣帝改革:正本清源成就最鼎盛
汉宣帝时更胜汉武帝时一筹 / 057
“暗战”霍家积累改革权威 / 061
正本清源从“打老虎”开始 / 066
正本清源在整顿吏治中深化 / 070
正本清源在经济调整中升华 / 074
正本清源在经营西域中拓展 / 078
小结 汉武帝梦想,汉宣帝实现 / 083

【第四章】 王莽改革:在模仿中走进死胡同
“儒经钻研透,当官如捡豆” / 090
官僚世族渐成割据之势 / 093
这个官二代不一样 / 095
人气王高票赢得皇帝选举 / 097
学汉武帝利用匈奴转移矛盾 / 100
改革是场“汉武帝模仿秀” / 103
改革仅仅搭建了“纸牌屋” / 108
小结 模仿汉武帝,却成替罪羊 / 112

【第五章】 汉明帝改革:官不聊生中让民安生
光武帝时期“日子好混官好当” / 119
根基不稳的东汉王朝 / 123
“小时了了,长大仍佳”的汉明帝 / 126
官不聊生之只给宗室“半碗饭” / 129
官不聊生之“朝中有人也不灵” / 132
官不聊生之“如履薄冰官难当” / 135
让民安生之“绝不折腾老百姓” / 137
让民安生之“借兵打仗安定边疆” / 139
小结 官不聊生时,百姓幸福日 / 143

【第六章】 隋炀帝改革:急于求成中功败垂成
被关陇集团把持的隋朝朝政 / 148
削减贵族对农户的“剪刀差” / 152
营建东都跳出关陇“包围圈” / 156
开运河打通帝国“任督二脉” / 161
改官制开科举打破门阀垄断 / 164
隋朝并非“被政绩工程拖垮的王朝” / 170
急功近利中功败垂成 / 173
小结 罪或在当代,功泽被千秋 / 177

【第七章】 唐武宗改革:拨乱反正赢中兴局面
晚唐皇帝不如亡国之君 / 182
反宦官专权匡正朝局 / 185
反歪风纠正政风积弊 / 190
反腐败斧正官场沉疴 / 193
反仕途太滥导正入仕门径 / 196
反寺院经济厘正财税来源 / 200
反藩镇割据扶正中央集权 / 203
唐宣宗尽反会昌葬送改革 / 206
小结 一任一蓝图,规划成鬼话 / 209

【第八章】 宋仁宗改革:扭扭捏捏的庆历新政
肖邦也弹不出范仲淹的忧伤 / 214
被“朋党”帽子压垮的改革派 / 217
改革动了士大夫最大的“奶酪” / 220
听政的太后扳不倒地方的贪官 / 223
宋朝“三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226
官商勾肩搭背洞开“政商旋转门” / 229
内忧外患下“出笼”庆历新政 / 232
耳根子软的宋仁宗缺主心骨 / 235
庆历新政对王安石变法投石问路 / 238
小结 守成之贤主,改革之懦夫 / 243

【第九章】 明孝宗改革:抢在革命之前搞改良
终止“只知有厂卫,不知有朝廷” / 249
终结“纸糊阁老”和“泥塑尚书” / 252
清理官场的绿色通道“传奉官” / 255
借两京御史案过滤言路噪音 / 259
改革财税堵住损耗“无底洞” / 262
打响明朝商人翻身解放第一枪 / 265
兴修水利实现“大灾无大难” / 267
知耻而后勇勤政现中兴 / 270
明武宗好逸乐让改革灰飞烟灭 / 273
小结 抢在革命前,大力搞改革 / 276

【结 语】 不做“装醒”的人,叫醒“装睡”的人 / 279
【后 记】 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自己一记温柔的棒喝 / 297
【参考文献】 / 301

作者简介

李仕权。武汉大学学士、硕士,中国社科院博士,现任《人民日报》头版副主编。

曾在2010年推动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成为当年“十大文化事件”之一。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秦献公带领秦国完美逆袭
(摘自第二章《秦献公改革:秦国超级逆袭真起点》)

通常,我们认为商鞅变法是秦国转弱为强的起点。真的是这样吗?不是。
其实,在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前,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就已经推行了系统改革,让秦国转弱为强了,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秦国转弱为强的起点应该是秦献公改革。空口无凭,请看史实。
虽然秦国“祖上也曾阔过”,比如秦穆公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但自从秦穆公昙花一现后,秦国就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秦献公执政前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秦国一直是“打打酱油”的角色。
怎么个“打打酱油”?
起初是东进受阻,只好留在西陲自娱自乐。秦穆公死后,继任者秦康公想往东扩张版图,于是向楚国靠拢,与楚国形成对晋国的夹击之势。当时晋国政局不稳,霸权基础不牢,于是楚庄王率军北上与晋国争霸,秦国就趁火打劫,数次攻打晋国的后方,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秦国不仅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还吃了许多败仗,丢掉了少梁等城池。秦康公之后,继任者秦共公、秦桓公,也多次跟晋国交手,同样是屡吃败仗。晋国就像一座大山挡住了秦国东进的道路,屡屡受挫之后,秦国只好囿于西陲自娱自乐,中原的事统统插不上话。
秦桓公的儿子秦景公即位后,起初也是奉行“联楚攻晋”的方针,可惜后来楚国主动退出了争霸行列,晋国重新成为当仁不让的霸主。至此,秦国再也无力与晋国周旋了,于是就安安分分地偏安一隅,向东不能出崤函,往南不能及巴蜀,在与霸主为邻的日子里,战战兢兢、踉踉跄跄地走完了春秋之路。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号称“三晋”,历史进入战国时代。然后是三晋伐秦,秦国节节败退处处挨打。当时,魏国实力最强,统率三晋联军。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侵吞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简公、秦惠公数次发动战争,想要把河西之地夺回来,但次次都被打败。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大战,发生在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做了充足的准备,起兵数十万,信心满满地要夺回河西之地。结果,在阴晋一战中,秦国大败,几乎输得倾家荡产,从此再也无力抵抗三晋的攻势,完全落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这就是秦穆公死后到秦献公执政前的两百多年间秦国一直“打打酱油”的真实经历,说秦国是“积贫积弱、节节败退、处处挨打”,一点儿都不夸张。
但是!秦献公执政后,短短20多年,就实现了完美逆袭。
怎么个“完美逆袭”?
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韩、魏两国威胁周显王,秦献公借机起兵勤王。这事搁以前,简直不敢想象,像这样的麻烦纠纷,秦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如今却主动“找麻烦”。结果,秦军打败了韩、魏两国联军,周显王大大赞赏,秦国的地位飙升,又重新开始参与中原的事务。
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下令秦军攻魏。这一战意义非凡,秦国不仅夺回了故土河西之地,而且“一竿子插到底”打过了黄河,深入魏国境内的石门,斩首六万,如此大捷前所未有。周显王投桃报李,特意向秦献公祝贺这一胜利,赐予秦献公与秦穆公一样“伯”(通“霸”,春秋时一方诸侯的首领)的称号。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国又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不仅大败魏军,还把魏国的丞相公孙痤给活捉了;不仅收复了失地,还侵占了魏国的庞城(今韩城东南)。
……
从屡战屡败到屡战屡胜,从节节败退到势如破竹,秦国从此威震东方!
怎么样?说秦国“完美逆袭”,名副其实吧。
怎么样?由弱转强从献公开始,所言不虚吧。
其实,司马迁早就告诉过世人,秦国由弱转强是从秦献公开始的。他在《六国年表》里写道:“(秦国)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可惜后世解读出了偏差,拘泥于字眼,认为既然是说“献公之后”,那就不包括秦献公本人了。实际上,是应该包括秦献公在内的。就好比我们今天说“邓小平之后,中国就逐渐富起来了”,当然指的是“从邓小平时期开始,中国就逐渐富裕起来了”。


●被“朋党”帽子压垮的改革派
(摘自第八章《宋仁宗改革:扭扭捏捏的庆历新政》)

要问范仲淹为何会被罢免参知政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被戴上了“朋党”帽子;而说起这顶“朋党”帽子,多多少少还是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自个接过来戴上”的。
此话怎讲?谁都知道,作为臣子,任你如何清白,只要被戴上“朋党”的帽子,就歇菜了。为何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还要“自个接过来戴上”?岂非咄咄怪事?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有个老臣叫夏竦,不仅政治主张上反对改革,而且曾遭欧阳修等人弹劾,公仇私恨相叠加,对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痛恨至极。夏竦精于书法,还培养身边一个丫环也迷上了此道。庆历四年(1044年),夏竦安排这个丫环模仿练习大名士石介的笔迹,渐渐以假乱真。石介是坚决支持范仲淹的大名士,经常写文章和诗赋力挺改革。有一天,夏竦获得一封石介写给富弼的信,心生一计,让丫环模仿石介的笔迹,篡改了这封信,篡改的内容暗含要发动政变把宋仁宗拉下马的意思。夏竦把这封信上交给宋仁宗,宋仁宗看了这封信,虽然不太相信,可内心还是犯起了嘀咕。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夏竦趁火打铁,和反对改革的官员一起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散布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结为“朋党”的流言,全力煽风点火。不仅如此,他还串通太监,在宋仁宗面前反复捕风捉影,耸人听闻地诬陷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一时间,“朋党”流言甚嚣尘上,范仲淹等人“压力山大”。
未曾想,就在朝廷中朋党之争甚嚣尘上、宋仁宗对范仲淹将信将疑的情况下,欧阳修却书生意气地写了一篇政论《朋党论》呈交宋仁宗,并在官员中传阅。欧阳修的文章,对派别问题不但不稍加避忌,反而承认大伙的确都在结党,但分为小人以利益相交的“伪朋”和君子以“同道”结成的“真朋”。欧阳修还提出,作为皇帝,应当辨别君子之党与小人之党,“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不多久,宋仁宗召见范仲淹,故意试探:“自昔小人多为朋党,亦有君子之党乎?”鉴于欧阳修的《朋党论》已经满朝传阅,没有退路的范仲淹只能继续力挺欧阳修,于是回答说:“臣在边关作战时,见好战者自为党,而怯战者亦自为党;其在朝廷,邪正之党亦然,惟圣心所察耳。苟朋而为善,于国家何害也!”
这就等于向宋仁宗宣布,改革派已经结成了一个朋党派系。这是向宋朝皇帝的家法和宋仁宗的底线进行挑战。宋朝皇帝最害怕的,莫过于大臣之间结合成派系或朋党,发展成皇权的一个离心力量。
《朋党论》,观点创新雄辩有力,虽讲得通道理,却消不了皇帝的疑虑。从北宋皇帝极深的避讳来看,如此理直气壮地宣告结为朋党,对于改革,对于庆历新政,等于是自寻死路。
果然,《朋党论》一出,反对改革的势力弹冠相庆(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是结为朋党的),政治局势急转直下。《朋党论》成为庆历新政决定性的转折点,本来对是否废止改革还在犹豫不决的宋仁宗,很快就做出了决定。
庆历四年(1044年)十一月,宋仁宗下诏强调“至治之世,不为朋党”。这其实就是要搁置改革的前奏和序曲。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一过完春节,宋仁宗就罢免了范仲淹参知政事职务,贬官到陕西彬县;罢免富弼枢密副使职务,贬官到山东郓城;罢免韩琦枢密副使职务,贬官到江苏扬州;罢免欧阳修枢密副使职务,贬官到安徽滁州。不仅如此,还罢免了支持改革的宰相杜衍的职务,贬官到山东兖州,理由是杜衍“支持朋党之风”。接着,又找理由将杜衍的女婿、支持改革的大名士苏舜钦罢官,并永远削职为民。
真是书生意气害死人,不作就不会死呀!
要知道,戒除朋党是宋朝皇帝退无可退的底线!
也昭示,改革者要是缺乏“底线”思维是多么可怕!



●学汉武帝利用匈奴转移矛盾
(摘自第四章《王莽改革:在模仿中走进死胡同》)

王莽接受禅让做了皇帝,打天下是容易了,可坐天下却更困难了。
西汉末年,官僚世族鼎立,渐成实际上的割据之势,蚕食着整个帝国,皇族只不过是其中最名正言顺和相对最强大的一个。如果把西汉末年的国家比作一个股份公司,皇帝就是董事长,但是并不控股,处处受到掣肘。
王莽接受禅让当上皇帝,社会没有经历洗牌,各种对抗中央的势力依然存在,各种矛盾依然尖锐,社会的严重危机并没有缓解,王莽代表的王姓皇族只是从原来的刘姓皇族的蛋糕中切了一大块据为己有(刘姓皇族在王莽称帝后,迫于压力,虽然表面顺服,实际是绝大多数是阳奉阴违的),如今的中央外强中干,实际上相比以前是更加羸弱了。王莽不仅“不控股”,而且掌握的“股份”是更少了。
王莽上台后,社会危机依然十分严重,为了转移社会矛盾,他决定利用匈奴维稳,就像汉武帝那样在抗击匈奴的旗帜下统一思想、集中权力、推行改革、缓解矛盾。
但是,自从汉宣帝彻底征服匈奴后,匈奴就一直老老实实做西汉的藩属,边境一直和平安宁。史书记载,当时塞外边城的城门关闭,原野上牛马成群,几代人生活安宁,连狗吠叫警醒都不曾听到了,老百姓安居乐业,也不用拿起武器去打仗了。 王莽代汉后,匈奴静观其变,并没有来侵犯,也没有挑起事端,如何利用匈奴?
有条件要利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利用!
王莽首先派人给匈奴单于换印。西汉给匈奴单于的印上刻的是“匈奴单于玺”,王莽将之改为“新匈奴单于章”,一个是“玺”,君王专用的,一个是“章”,普通人用的,档次一下就“飞流直下三千尺”。换印时,使节还没等单于看清新印的印文,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旧“玺”给毁掉了,匈奴单于想要回旧“玺”都不可能了。如王莽所料,匈奴单于果然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匈奴发兵进攻西域属国,同时派兵驻扎塞下,威胁新朝,但并没有攻打新朝。
王莽认为还不够火候,于是又把呼韩邪单于的十五个儿孙都召去,指着地图把匈奴分一分为十五,把这十五个人都分封为单于。匈奴单于知道后,非常生气,后果更严重了:“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负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孙,何以得立?”于是,匈奴派兵掳掠了边境城市云中等地。
边境出现危机了,形势紧张了,国内的视线转移了,王莽的目的达到了。
王莽任命了十二部将帅,征调了几乎全国的军队,打开府库,派发武器。整整三十万人集结在北部边境,远远超过了西汉时期任何一次派兵的数量,一时间战争阴云密布,进攻匈奴成了似乎压倒一切的主题。
可是,只见继续转运粮草、囤积兵力,虽然天下骚动、摩拳擦掌,却始终不见真正进攻匈奴。王莽这是要干啥?部将严尤以为王莽还在考虑进攻策略,于是给王莽上书,认为用三十万人打匈奴,纯属杀鸡用牛刀,应该派精锐部队,快进快退,对匈奴进行突然打击。但王莽没有采纳,继续转运粮草、囤积兵力,但就是不进攻匈奴。
严尤心眼太实,没看出王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莽进攻匈奴是假,囤积兵力是真,匈奴只是外患,癣芥之疾而已,内部叛乱才是心腹之患。转运粮草、囤积兵力的目的,不是要进攻匈奴,而是备着以防内部叛乱。
匈奴单于见边境集结了如此多的大军,心中也打起了退堂鼓,毕竟实力相差悬殊,而且几十年没打仗了。于是,匈奴单于一方面做匈奴人的工作,要匈奴人保持克制;一方面派人到新朝朝廷,希望重新修好。
王莽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还指望着继续利用匈奴维稳,所以只好继续玩弄匈奴:一会儿立这个人为单于,一会儿立另一个人为单于,而且还把匈奴单于的级别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甚至将匈奴单于的称号改为“降奴服于”。
还有更抽疯的:鉴于国内已有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为了合起来凑全“四海”,王莽要求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设立西海郡;臣服于汉朝的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原本的称谓为“王”,王莽将之降格为“侯”;另外,还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

短评

书评

标签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