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 言
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的形成机器与人的对话
从1839 年1 月8 日开始,整个巴黎新闻界乃至全国都在谈论着一则惊人的消息:剧院舞台布景师、巴黎“西洋镜”画馆负责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éDaguerre)利用相机暗箱发明出一种可以再现和固定影像的方法。这使之前有关此方面的传说、谣言,甚至许多带有文学色彩的凭空想象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1 月7 日,法国科学院常任秘书长、东比利牛斯省众议院议员弗朗索瓦·阿拉贡(Franois Arago),宣布将这项发明命名为“达盖尔银版摄影法”。但此时它的配方仍然紧紧握在达盖尔的手里,成为一个讳莫如深的秘密。接下来,弗朗索瓦·阿拉贡还为这项法国最著名、最受人尊敬的发明之一提供了科学保证金,并且作为这项发明的拥护者,还建议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法令,允许将达盖尔的发明面向公共领域。这项发明一经宣布即在公众中引起巨大轰动,从此人们开始兴奋地期待秘密的公开。民众在7 个月的翘首以盼之后,国王路易- 菲利普(Louis-Philippe)最终签署了有关达盖尔的法令,人们终于可以自由地使用这项最早的摄影技术了。
其实,这并不是史上最早尝试发明一个可以产生影像的机械系统的案例。在索恩河畔沙隆(Chalon-sur-Saone) 附近圣卢德瓦雷纳(Saint-Loup-de-Varennes) 的勃艮第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Nicéphore Niépce),早在1827 年就曾在伦敦召开的英国科学家集会上介绍过他经过十几年研究,能够通过锡版复制版画,以及将投射到相机暗箱里的影像固定下来的“日光摄影法”。如果说通过这种方法固定下来的影像是说明性的,是对原始状态进行的“自发性”复制,那么这种自发性其实是来自于机械操作,而非源于感光材料的敏感性。时至今日,从尼埃普斯为我们留下的几张版画复制品和唯一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窗外风景》(points devue )中可以看出,因为他所使用的化学成分对光的敏感度低,所以需要进行长时间曝光。而他的“日光摄影法”不但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仅就《窗外风景》这幅作品来看,大部分的细节都难于辨别,画面效果模糊不清,缺乏精彩的细节描述,让人不得不对它的实用价值产生怀疑。尼埃普斯来伦敦主要是为了照顾他生病的哥哥克劳德,因此,关于接触印相的研究也就此告一段落,而且之后他也再没有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尼埃普斯自1816 年开始着手研究“日光摄影法”以来,一直有两大难题无法解决。第一个难题是他所使用的化学配方感光性能低,这就意味着拍摄一张照片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的曝光时间。因此,面对大多数景物,所获得的画面效果始终模糊不清,只能用作简单的识别,无法真实而精确地还原现实。而由第一个难题引发出的第二个难题是尼埃普斯所使用的设备,尤其是他的相机暗箱及对镜片的选择,都无法将影像精确地投射在暗箱内部。出于以上这些原因,尼埃普斯在经过10 余年的独自钻研之后,为了顺利完成已经展开的研究,在1829 年终于同意早在1826 年路易·达盖尔就
曾经提出过的合作建议。于是,两人在1829年12 月14 日建立了共同推动他们研究进程的合作关系。
合作为他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状况:一边是尼埃普斯继续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努力把相机暗箱里自然成像的锡版变成可用于大批量复制的模板,且这一点作为原则问题不可动摇;另一边,达盖尔,这位巴黎社会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则认为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把握公众的品味,寻求企业化方式来经营他的相机暗箱操作技巧。这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位合伙人的研究,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1833 年尼埃普斯的突然离世。吸取尼埃普斯陷入僵局的教训,达盖尔产生了要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照相系统的想法。他放弃了“日光摄影法”的可复制性特点,将重点放到呈现精确完美的影像上。作为布景师、室内设计师和舞台幻景效果的专家,从最早和尼埃普斯合作,达盖尔就特别关注这项发明的受众范围。在他看来,
只有依靠完美的影像效果,让人们可以用眼睛看到并记录下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才是确保这种方法取得成功的唯一方式。1835 年春天,达盖尔发现潜影的显影方法,成功迈出摄影术形成的最关键一步,即尽管我们此时无法看见,但事实上景物已经被记录下来,并被保存在事先安放于相机暗箱底部的承载介质表面。
若在拍摄时通过加剧光化学反应,可以使成像所需的曝光时间显著缩短,这可谓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显影方法的发现,使照相的过程变得快速准确,便捷可靠。但也是从这一刻开始,达盖尔陷入了一个传闻—在以他的名义运作的商业项目中,他应该考虑到之前的合伙人,已故发明家的儿子伊西多尔·尼埃普斯(IsidoreNiépce),后者当然不希望失去本应从父亲“遗 产”中获得的潜在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