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蚕豆声——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采访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6753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7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雪漠
  • 图书编号:9787020113255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在丝绸之路的那个重镇上,有过这样一种文化,活过这样一群男女。

某个月夜,来自西方的“你”与丝绸之路上的“我”神秘相遇了。于是,那些消失了的西部灵魂,还有他们承载的西部文化,在深夜的蚕豆声中,一一复活了……

读懂了本书,你便读懂了丝绸之路,读懂了你的命运,也读懂了你的未来之路。 

目录

 

目录

引子/ 1

 

西部男人

新疆爷:守候爱情的老人/ 11

马二:鬼一样的老头/ 31

马大:西部人的土地信仰/ 43

四爷:消失的磨坊和时代/ 53

牛二:抬头亲戚的宣泄/ 61

猛子:披上狗皮还是汉子吗? / 75

王秃子:男人的血性与毁灭/ 104

骆驼和骆驼客:他们在远行/ 135

猛子、北柱:掘墓的汉子/ 168

 

西部女人与生灵

改改妈:西部女子的男人信仰/ 187

灰儿:复仇的母亲/ 210

白狐子:大漠里的仙家/ 237

雪羽儿:黄昏中的女侠客/ 253

鼠神:西部人的“掌柜的”/ 271

神婆:通灵的女子/ 287

春香:女子的另类报复/ 297

白轻衣:被爱拯救的灵魂/ 333

月儿:最后的美丽/ 365

莹儿、兰兰:两个女人的命运之争/ 401

后记:定格一个真实的西部/ 436

作者简介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学者。曾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甘肃省拔尖创新人才2015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等称号。最新出版有自传体长篇散文《一个人的西部》,著有长篇小说《野狐岭》、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灵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诗集《拜月的狐儿》,文化随笔《智慧人生》《文学朝圣》《特别清凉》等。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曾获冯牧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重要奖项,连续五次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敦煌文艺奖,连续三次获甘肃省文联省作协颁发的“黄河文学奖”,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大漠里的白狐子(节选)

1

那白狐子的故事,在湖里流传百十年了。

大漠中的生灵,狐子最有灵性。牧人从来不把它们当成动物,只当成和自己一样的同类。有崇拜嗜好的,尊成了仙家;和平共处者,当成了邻居。猎人们,则视为斗智的对象。

沙漠里的牧人认为,狐子是能像人那样修行的,其方式,便是拜月。我倒是见过一个拜月的狐儿。在月光下,它清清瘦瘦的,很像一位女子,袅袅婷婷,仿佛着了古装呢,那形神,很像一幅画中屈原的侍姬。

对狐狸,我有着天然的好感。很小的时候,妈就讲狐仙的故事。青春期时,我老在冲动中想狐仙,我可不管她是否是人类。相较于现实中的女人,我更倾心于带有三份仙气的狐子,老盼有个狐仙来陪伴孤寂的我。可至今,狐子仍是狐子,我仍是我。除了在梦里,或幻觉里,我并没见过真正的狐仙。

狐狸的修行方式是拜月。跟人类拜佛、拜天一样,狐狸也将那轮孤悬在大漠上空的月儿当成了生命的图腾。在那个月夜里,我看到拜月的它时,仿佛看到有轮圣光罩了它。这时,是它最缺乏警惕的时候。人类中,许多残杀就是利用了对手这份虔诚。

这时的狐儿,根本觉察不到逼近的枪口,明月的圣光溢满了它的心,淹去了清醒。我轻轻按下伯父托起的枪,屏了息,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戏剧。

狐儿拜月很像人类的作揖,它人立而起,前爪相搭,一仰一俯,状极可人。若不是那双眼绿成灯盏,人是很难发现它的。也许,那盘儿,在它眼里,跟我修本尊一样吧。

我也跟狐儿拜月那样修着我的本尊。每个夜里,本尊便明月一样出现在我眼前的天空里,洒下清明的圣光,洗着我灵魂上的污垢。小我于是消融了,磅礴的大气裹挟了自己。

那狐儿,是否也有这样的觉受?

身仍在动物层次的狐儿,竟有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不能不叫我敬慕。它甚至比猎人们伟大。因为猎人除了口腹之欲外,很少有想到精神的。

这狐儿拜呀,拜呀,拜到某一天,毛色就会变了。据说拜上千年,与沙相若的毛色就会变得雪白;再拜至万年,又会变成黑缎子一样,“千年白,万年黑”呢。但仅仅是据说而已。某年,在一个沙旋儿里,我看到过几只黑色的狐崽,我不知道它们是否是“万年黑”生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拜月的狐儿已不仅仅是兽类。

2

数以千计的狐子,死在我伯父的枪下,变成了皮子。我很小的时候,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曾送过我一张狐皮,是囫囵褪下的,内装柴草,眼窝里嵌两个玻璃球,卧在那里。我老觉它会跳起来逃了去。后来,针尖似的白虫儿咬透了狐皮,把完好的狐子咬成了千疮百孔。千万张皮子,就这样没了。它们从狐身上剥了来,但无常的虫儿又终于消灭了它。

那杀生的罪业,能消灭吗?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这样问。

我小时候的理想,却是当一个猎人。差不多有枪高的时候,我就跟猎人进了沙窝。一天,我便瞅见了一个拜月的狐儿。

如同追求精神的人并不多一样,狐子中晓得拜月的也是极少数。拜月的狐狸远离食场,在一个安静的港湾里独处。有月的时候,这就开始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功课。

我见过三个拜月的狐儿,一个白的,两个沙色的。

在我家乡的河湾里拜月的,是个白狐子。

3

那年,一过霜降,伯父就带我进了沙漠。这时的狐子,就能当皮子了,虽不是最好的皮子,但已有蠕蠕而生的针毛。这针毛,能保暖,人就从狐身上剥下它,裹到自家身上。最好的皮子,在三九天。为了抵抗冻死驴的寒冷,老天爷就赐给三九天的狐儿一种针毛,火一样红。当针毛暴燃,超过外毛时,沙狐就成了火狐。火狐是上等皮子。

沿了村里小道一直东行,就进入那个叫腾格里的沙漠。那里,是没有路的,只有一晕一晕连天而去的沙旋沙浪。沿那阴洼沙背,碎步儿走去,就当路了。行这路不久,腿肚儿就似刀割。那淹天淹地一望无际的沙浪,能淹了心。

猎人到达的地方是一个叫麻岗的所在。这麻岗,应是水道。祁连山上的雪水,或是洪水,一泻千里,就从这麻岗进入了大漠,为一石山所挡,就乖乖待在一个叫邓马营的湖里。几千年了,都这样。三国时,那个叫邓艾的将军瞅中这湖,当了马场,故称邓马营湖。

几十年前的邓马营湖尚是一片湖泊湿地,水洼遍布。时有驼马陷入泥中,虽扬脖大嘶,但挣不出下陷的身子,先是蹄没了,然后是腿、身子,最后剩下水泡。也有的,腿入泥中,不动不摇,身子却成了骨架。那森森白骨,触目惊心,向你诉说生命的无常。

这儿,有成千上万的牧人、猎人、牲畜和动物。这个叫邓马营的湖,是最好的牧场,也是草场,更是猎场。后来,它进了我的长篇小说《猎原》。

我和伯父就到了这个所在。那时,我惊奇这黄沙淹天的大漠里,竟还有这样一块绿洲。

稍事休息,我们就去找狐狸的食场。因秋水中有种虫子,牲畜一饮,就得肝包虫病。这号死畜,人是吃不得的,叫牧人抬了,扔到僻静的沙洼里。夜里,狐子就会来吃。这便是食场。在这种食场旁,择一凹处,潜卧了。等有盏灯隐隐渗出夜幕,由模糊而明显,由平面而立体时,伯父便扣扳机。这时,定然有狐子倒下。

要是天不作美,牲畜不死,近处无这类食场,我们就去找另一种食场。这食场,多在远离牧人的所在。这儿,柴棵如林,高大数丈,有梭梭、沙米、黄毛柴、霸王刺等植物。植物的草籽,就成了老鼠的天然食物。鼠们因此而无限制地繁衍。驼行此处,需小心,若是前腿陷入鼠洞,而身势不减,腿就咔地断了。那鼠洞,布满沙洼。人若骤至,会见地面大动,细瞧,却是千百只老鼠在逃。老鼠逃至洞口,便驻足回眸,好奇地望来人。这时,它们便不怕人了。因为,一拧身,它们就会潜入洞中。老鼠知道人类的本事,相信这傻大个,便是割碎了身子,也是无法进入鼠洞的。老鼠洞是沙漠里人类唯一没能侵入的领地。

这,便是狐子的食场。

很难想象,那灵丝丝带几分仙色的狐儿,竟然以老鼠为食,乍一想,总有些恶心。但沙漠之所以尚有这块湿地,就是因为有狐子。一只狐子,一年可吃上千只老鼠。这千只老鼠,若胡乱打洞,破坏草场,至少能毁了几十亩草场。要是它再一繁衍,子子孙孙,无穷尽焉,那阵候,一想,头皮就发麻了。

夜里,我和伯父就在距食场不远处的沙洼里搭了帐篷,睡的是鞑子炕。这炕,蒙古人老睡,故名。其法是将篝火下的烫沙搅匀,铺上褥子,或直接卧到沙上,那蠕蠕热气就会沁入灵魂。几个小时后,若觉冷时,可再摇晃,身子就更下陷,触到深处的热沙,那热量,能保持到次日清晨。

半夜里,惊天动地的鼠鸣就喧嚣而来。想不到,这静静的大漠深处竟还有这样的嘈杂,仿佛有千万只鸟在打架。我相信,这儿定然也是个王国,有千军万马的。

伯父说:“等一会,狐子就来了。”他就讲拜月狐儿的故事。

据说,拜月的狐子是想修成仙家,《封神演义》中入了苏妲己窍的九尾狐就已成了仙家。看来,仙家也并不总是行善,因此有了正邪之分,其分水岭,便是心的善恶。

又据说,狐子在成仙之前,必须先修成人体,无人体不能成仙。但麻烦是,狐一旦有了人体,便有了人的欲望。老听说沙漠里出了狐精,迷了某个少年,将他迷得骨瘦如柴。这号事,跟《聊斋》大同小异,此处不赘。

从本质上说,仙是人的升华,为兽身的狐子总是缺一种东西,叫啥精气的。狐迷人,就是为了采补

短评

书评

标签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