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序 _1
吴序 _3
迟序 _7
梅序 _12
引言 _1
上篇
第一章 偶遇“国风”意中缘 _3
一、“偶然”的序幕 _3
二、家庭出身:原籍慈溪,生于上海 _8
三、读书兼“蹭戏” _12
四、偶遇“国风” _18
第二章 初识春色在林园 _25
一、艰难的“国风” _25
二、努力练习基本功 _34
三、开始学戏 _37
四、第一次贴片子和第一次演出 _40
五、“小宁波,过来吃大闸蟹” _42
六、你们有没有决心?我给你们看我的决心! _50
七、临时团部中的生活 _52
八、鞠躬尽瘁的炊事员 _56
第三章 名动京华《十五贯》 _59
一、创编 _60
二、《十五贯》进京 _70
三、周总理来看戏了 _73
四、李少春先生感动得流泪了 _79
五、初执教鞭 _80
六、三个“留学生” _83
七、拍摄电影《十五贯》 _90
八、“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_94
九、《十五贯》表演精华举隅 _97
十、《十五贯》成功的历史经验 _100
附录1 《十五贯》三份演出名单 _106
附录2 周恩来同志观看浙江省昆苏剧团演出《十五贯》后的两次讲话 _109
附录3与昆剧前辈们在一起 _117
第四章 立雪俞门衣钵传 _123
一、结识俞伯伯 _123
二、艺文并授 _132
三、我一个礼拜重了七斤 _135
四、从“言大姐”到“言老师” _137
五、受赐“衣钵” _142
附录1 造就俞氏型的昆剧人才 _146
附录2 昆黄融会铸成大师 _150
第五章 光阴似水韶光贱 _159
一、成为主演 _159
二、“翻箱底” _164
三、初露头角 _167
四、重学《游园惊梦》 _171
五、编演《桃花扇》 _172
六、编演《西园记》 _175
七、再获殊荣 _184
八、编演现代戏 _186
附录 文化部关于加强戏曲、曲艺传统剧目、曲目的挖掘工作的通知 _192
第六章 辞亲去国意长牵 _196
一、招考“秀字辈” _196
二、不舍的离去 _205
三、特殊的观众 _208
四、拍摄电影《西园记》 _210
五、辗转进京 _220
六、获奖风波 _224
七、最后的嘱托 _230
附录1 幽兰一茎花正开,堪称空谷不凡才 _247
附录2 浙江昆剧团进京献艺载誉返杭 _255
第七章 同心偕老向花间 _259
下篇
第八章 金针度人绣碧鸳 _269
《孽海记·思凡》 _269
《牡丹亭·游园》 _281
《凤凰山·赠剑》 _293
《南西厢记·佳期》 _305
《铁冠图·刺虎》 _318
《玉簪记·琴挑》 _332
《烂柯山·痴梦》 _341
第九章 洗尽粉黛薪火延 _349
一、教学历程 _352
二、教学体会与要点 _359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 _362
四、不断学习提高 _364
五、对昆剧艺术传承与传播的看法 _365
六、尾声 _372
附录1 沈世华剧目学习师承表 _380
附录2 “世”字辈概况 _385
附录3 王传淞老师谈艺点滴 _392
附录4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昆剧专业四年本科教学剧目
安排 _395
附录5 沈世华中国戏曲学院教学情况表(1981—2010) _404
第十章 已发表文章 _412
悼王传淞老师 _412
德高艺富名垂昆史 _414
心香一瓣祭先师 _419
让昆曲这棵幽兰永远扬芬吐香 _428
昆剧的传承,首要的是表演艺术 _431
回眸20世纪的昆曲 _435
让昆剧延年益寿,常葆青春 _444
用心良苦育南枝 _446
第十一章 报刊评介文章 _453
从《思凡》谈到沈世华(吴小如) _453
沈世华的《思凡》(吴小如) _455
喜看北苑秀南枝(吴小如) _457
在严谨中求灵动
——看沈世华演《游园惊梦》(朱文相) _459
一曲《思凡》余音绕(胡世均) _461
浙昆移来一枝秀
——记昆剧演员沈世华二三事(宋铁铮) _464
剧坛师表:钮骠与沈世华(高宜三) _465
昆曲名师沈世华(卢雅存) _467
青俪长驻牡丹亭古韵悠扬满庭芳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沈世华(汪株宇) _47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钮骠、沈世华
收徒仪式(晓晴) _477
跋:风吹别调亦堪听 _480
后记 _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