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看问题,其治疗体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重视恢复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必养其和,待其来复”(《素问•五常政大论》)。以患者表现的“证”为靶点,辨证论治,针对动态过程,注意前因后果,认知的是在时间过程中患者整体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中药复方随证加减变化、层出不穷,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思想。中医学认为“中和”是天地自然和人体的正常状态。气之“和”乃是中医治疗的最高价值目标,也就是求得人体这个自组织的开放性复杂巨系统的“有序”。失和,在天地就会出现生化失序,在人体就会出现疾病。治疗的总原则就是“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人体有巨大的修复、恢复自身的能力(自愈能力),医生的作用仅仅是顺势利导、纠偏而已。中医治疗重视重建和恢复人体自身抗病能力,以求达到“和”的治疗目标。中医气化的形式机制是升降出入,自然界与人体的气化都“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应“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其和,待其来复”。无论医病或养生,都要“各从气化也”,不应有大砍大杀的过度治疗。中药以药性之偏调人之偏,中医学对待用药治病如同对待战争一般,是不得已而为之。“剧毒药以能事,用药如用兵”“有病不医,常得中医”。《道德经》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徐灵胎在《兰台轨范》中说:“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孙子兵法》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些都反映了“用药如用兵”思想。《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故用药中病即止,余者“必养其和,待其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