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下卷)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7037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7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德]乌尔里希?莱瑟尔 [德]诺伯特?沃尔夫 著
  • 图书编号:9787100115285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二战是20世纪历史的转折点,对于艺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本书全面而详尽地介绍了西方艺术在二战后的发展情况,从中可以窥见到艺术在世界历史中的断裂与革新。杰克逊·波洛克、安迪·沃霍尔、伊夫·克莱因、菲利普·约翰逊等艺术大家都被收在作者的讨论范围内,使得本书成为一本全景式地反映当代艺术跨界性质的指南。本书更配有30余副插图,可令读者直观地体验当代艺术的万千姿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乌尔里希·莱瑟尔(Ulrich Reißer),1961年生于慕尼黑,自1994年起成为自由作家,同时担任文字和图画编辑。已发表有大量文章、展评和艺术评论,并参与撰写了多部展品目录册和辞典,研究重点是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现代主义艺术。

诺伯特·沃尔夫(Norbert Wolf),1949年生于德国雷根斯堡,1992年获慕尼黑大学教授资格,此后曾在德国多地担任客座教授,并从事专业类书籍和文章的撰写。已发表有大量文章,内容涉及中世纪宗教艺术、泥金插图手抄本、委拉斯开支、皮拉内西、浪漫派绘画、欧洲风景画、19世纪艺术和艺术理论等。

译者简介:

杨劲,女,柏林洪堡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校二级科研学术骨干,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2012年“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已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20余篇。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香港《明报月刊》专栏作家。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我们处于“后历史”(Posthistoire;阿尔诺德·盖伦,Arnold Gehlen)的丛林中,或言之,无论艺术家还是观众都在按20世纪上半叶留下的规矩采取折中主义做法。各种风格走马灯似地不断变换,这以前卫方式在二战前的绘画这一媒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野兽派到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从表现主义到抽象主义,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继而重新回到写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形式上的解决方式越来越极端化,这表达出乌托邦式理想主义的艺术主张和充满精神内涵的世界构想。不过,它的繁荣只能持续到架上绘画(Tafelbild)这一媒介仍完好无损之时,而且,按照美学观点和理论构想所进行的形式上的激进化趋势尚且是一条可行(或多或少有效)和不步人后尘的道路。可是,在形式范式多样化的魔力笼罩之下,另一种意识形态在50年代中期渐渐深入人心,它试图摆脱形式跨栏跳的角逐,导致现代主义美学丧失根基。一些影响深远的导火索行动来自纽约、巴黎和杜塞尔多夫,创作者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贾思培·琼斯(Jasper Johns)、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和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如今他们都成了神话,可与20世纪最受推崇的两位艺术巨星相比,即天才艺术家帕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在艺术的思想世界里始终存在的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

短评

书评

笔记